登录
注册
积分:0
开通VIP会员 · 享八大权益
未开通
农小蜂VIP , 您的专属数据定制管家
立即开通
退出登录
重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的通知
绿色食品
十四五规划
来源: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11-25
6188 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
首页 涉农政策 政策库 内容详情

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绿办〔2021〕22号


  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州市“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1月11日

 

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二)机遇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任务


三、实施“一二三”行动

(一)推进“一县一业”

(二)做强现代种业

(三)拓展电商业态

(四)提升设施化水平

(五)提升有机化水平

(六)提升数字化水平


四、重大工程

(一)新型主体培育工程

(二)地理标志体系工程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四)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五)冷链物流支撑工程

(六)交易中心建设工程

(七)科技创新体系工程

(八)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工程

(九)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

(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三)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

(二)完善政策保障

(三)创新投入机制

(四)强化宣传推介

 

前 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要求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部署。全省上下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总体思路,落细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个方面系列举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驶入高速发展车道、绿色有机成为云南农业鲜明底色、品牌建设成为提质增效主抓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云南优质特色农产品广受市场追捧,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全省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强调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丰富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推进“一县一业”,聚焦种业、电商“两端”,深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影响力和“云系”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产业链重塑云南农业。


为明确“十四五”期间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措施,突出时代性、专业性、操作性,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以2020年数据为规划基期,其中,所引用的数据为国家统计数据、行业部门统计或典型调查数据。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亿元,201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16%。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10个重点产业农业产值4240.3亿元,比2015年增长59.6%,年均增幅为9.8%。


粮食产业,粮食播种面积6250.5万亩、粮食总产量1895.9万吨、粮食平均单产303.3公斤/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2位、14位,粮食产量、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茶叶产业,综合产值1001.4亿元,茶叶面积740万亩,总产量46.6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茶叶精深加工量35.7万吨,占总产量的70%以上。茶叶企业税收7亿元、全国第一,“10大名茶”企业缴纳税收占总额的60%以上。全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1.75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数量1014个,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花卉产业,综合产值830.2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90.2万亩,鲜切花产量146.6亿支,鲜切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鲜切花中,玫瑰占全国的70%,康乃馨占全国的90%。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83亿支、交易额74.9亿元,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花卉交易中心。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400余个、引进推广新品种600余个,均居全国第一。


蔬菜产业,综合产值133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880万亩,产量2737.1万吨,“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优势充分发挥,云菜近70%商品外销,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居全国第二、西部省区第一。


水果产业,综合产值893亿元,水果在园面积1150万亩,产量1102万吨。以蓝莓、草莓、树莓为代表的小浆果类,以沃柑为代表的柑橘类,以昭通苹果为代表的温带水果,成为全国中高端果品的代表。卓莓、科思达等世界水果巨头纷纷落地云南,云南成为世界水果行业公认的“果业天堂”,水果是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一大品类,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坚果产业,综合产值450.6亿元,核桃种植面积4303万亩、产量148.6万吨;澳州坚果种植面积达353万亩、产量7.5万吨。核桃为全省种植面积第一大经济作物,居全球首位;澳洲坚果占世界种植面积的54%,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


咖啡产业,综合产值311.4亿元,咖啡种植面积150万亩、产量13.1万吨,均占全国的95%以上。精品咖啡种植、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


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119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900万亩、产量11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云茯苓、砂仁、石斛、白及、美洲大蠊10个品种占全国市场供给量50%以上。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草果、八角、砂仁、生姜、三七、红豆杉、龙胆、红花、重楼、木香、薏仁、续断、银杏、黄柏、黄精15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肉牛产业,综合产值856亿元,肉牛存栏810.4万头、出栏335.9万头、肉产量41万吨,肉牛存栏、出栏和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4位、第6位。


生猪产业,综合产值2315亿元,生猪存栏3120.4万头、出栏3453.2万头,均居全国第4位,肉产量291.3万吨,净调出生猪202万头,已成为全国生猪产业大省。


2.绿色有机引领高端发展。率先在茶产业上对绿色有机茶园和产品认证实施奖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认证机构落户云南,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三品一标”累计有效获证主体2213家、产品6257个,其中,有机产品累计有效获证主体953家、产品2723个,较2017年分别增316%、307%。2020年,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全国排名第3位,比2017年末前进5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国排名第7位,比2017年末前进4位。


3.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大力强化精准招商,集中资源扶持优质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持续壮大。2020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00家,较2015年增20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9家,较2015年增13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357家,较2015年增44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95家,较2015年增39家。


4.品牌建设扎实稳步推进。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通过连续3年组织“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强化宣传推介和市场推广,培育了一批向全国进军的品牌集群。相继组建“10大名茶”品牌企业联盟、核桃水洗果联盟、云南辣椒产业联盟,探索品牌集群发展之路。


5.市场拓展能力不断增强。云南康乃馨、咖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普洱茶、中药材、坚果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肉牛、生猪等产量居全国前列。2020年,云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3.77亿元,同比增长38.34%。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下降的情况下,云南农产品出口额达360.7亿元,同比逆势增长8.9%。“十三五”期间,云南农产品出口额持续保持西部省区第一,充分彰显云南农业发展成效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6.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制定鼓励投资、绿色发展、加工提升、冷链物流、金融支持等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投资“绿色食品牌”的强大吸引力。开发“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搭建政企互动的“连心桥”,平台已入驻招商引资重点企业152户,落地项目166个,涉及协议总投资1093亿元,实际落地金额172亿元。创新推出“一部手机云企贷”,在探索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二)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健康消费趋势带来绿色云品全新机遇。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度空前提高,健康生活和健康消费趋势已成为时代潮流。在物流受阻、供应链失衡的不利大环境中,与传统大宗农产品普遍出现低价、滞销的局面相对比,绿色、健康、高端农产品需求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农产品新消费浪潮为云南彰显特色优质农业资源环境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探索农业越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消费环境和发展机遇。


新发展格局期待绿色云品全新作为。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绿色有机农产品消费每年呈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构建,国内外市场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空间将越来越大。云南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持续开拓国内外中高端市场,既是推进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云南担当。


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绿色云品全新市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逐步形成一体化大市场。目前,云南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中,东盟占60%以上。随着缔约国关税趋零,将更有利于云南蔬、果、茶、花等农产品进入东盟10国以及日、韩、澳、新等国家。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特色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农业人才、科技、装备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国际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空间广阔。


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绿色云品全新动能。云南作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重任,要求云南传统农业加快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国家对云南的这一重要定位和政策红利,将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释放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将成为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本载体。


2.面临挑战

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面积245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差、资源利用不足、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土地流转率仅为2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39户,仅占全国的2.5%。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屈指可数,产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品牌增值胜势。


加工能力偏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6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2,农产品加工率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质量效益低等问题还很突出,产业融合发展任务艰巨。


科技创新滞后。主要经济作物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鲜切花、高端蔬菜种源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种猪生产性能不高、种源供应不足,宣和猪、滇陆猪、云岭牛、云上黑山羊和玉米、马铃薯等自主创新品种缺乏产业化推广,“卡脖子”问题突出。


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省际间产业同质竞争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大宗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倒挂,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对我省农业产业形成巨大挤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部分农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列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系列举措,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推进“一县一业”,聚焦种业、电商“两端”,深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全链条重塑云南农业,跳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行列,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活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市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发挥政府统筹组织和协调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引领,规范市场行为。以优质产业资源和良好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特色发展。立足云南丰富多样的光、热、水、土、气和物种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与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低端化、低效化发展,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品牌驱动。以质量为品牌内核,以绿色为品牌形象,以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登记、HACCP、GAP等认证认定为载体,打好“企业+基地+产品”组合拳,加快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集群发展态势,实现品牌带动、品牌增值。


——坚持三产融合。将生产向加工、流通、品牌、销售拓展,实现从田头到舌头纵向全链提升。融合乡村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推进业态横向融合发展。纵横结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


——坚持创新发展。以技术体系、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业态创新增长。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世界绿色食品重要生产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引领区。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6万亿元以上,年均增幅12%左右。其中茶叶、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综合产值实现“5年翻番”,年均增幅15%左右。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


——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全国第一,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跃居全国前列。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00个、有全省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000个。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国家级重点企业实现倍增、达到80户。


——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500亿元以上。


三、实施“一二三”行动


以实施“一二三”行动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


(一)推进“一县一业”。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全域推进,全链全面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一是抓示范创建。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核心,抓好40个示范县创建和20个特色县培育,打造“一县一业”示范标杆。二是抓县县推进。组织全省示范县、特色县之外的69个县(市、区)选准主导产业,聚合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县县推进“一县一业”的良好态势。三是抓集群发展。在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基础上,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注重协同发力、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下大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关联性、高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优势产业带,建标准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实现产业链条加长、产业功能增宽、产业层次提高、联农带农更紧。


(二)做强现代种业。全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特色品种选育、适宜新品种引进和基地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快农业种质资源场(区圃库)建设,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现特有、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遗传材料、水产种质资源规范保存总量达16万份以上。抓好特色品种选育。瞄准绿色优质水稻、抗晚疫病马铃薯、耐贮运果蔬、高端花卉、优质饲草和生猪、肉牛、肉羊、肉(蛋)鸡、虹鳟鱼、鲟鱼等高品质地方特色品种,开展种源技术联合攻关。到2025年,培育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力争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个以上、渔业新品种2个以上。抓好适宜新品种引进。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强化国外新品种规范化引进、快捷化检验检疫、高效化性能测试,实现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生猪等适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快速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现代种业。抓好种业基地建设。围绕粮食安全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遴选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制种基地。开展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遴选,推动畜禽良种快速扩繁体系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逐步实现符合建设条件的主要作物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60%。


(三)拓展电商业态。以推动产销高效对接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促进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各个环节中采购和销售的电子商务化。一是加强平台合作。加强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云南旗舰店、特产馆,促进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线上销售比重。打造“一部手机云品荟”、中国社会扶贫网云南频道等本土销售平台,推动产地销售转型升级。二是建设直采直销基地。加快建设100个以上直采基地,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覆盖面。支持生产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等实时信息,发展基地直销。三是规范发展直播销售新业态。促进田间直播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强与直播团队、直播平台合作,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介云南农产品,积极策划“四季云南”直播活动,展示销售云南优质农产品。四是推广小包装。适应消费者年轻化、小家庭和配送便捷的需要,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细分市场,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小包装产品,让更多农产品上线销售。


(四)提升设施化水平。以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温室、自动化采收等生产设施为重点,做好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逐步走出“靠天吃饭”的发展现状。粮食产业重点推广机械化耕、播、收和加工设备。茶叶产业重点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达标。花卉产业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主产区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面积达到30%以上,优质花产出比例提升至60%以上。蔬菜产业重点推广应用小包装净菜加工设施设备,小包装蔬菜比重达到30%以上。水果产业重点抓好采后处理,因地制宜布局建设20条左右标准化分拣线、10万立方米左右气调库。坚果产业重点推广核桃水洗果初加工,各主产区实现全覆盖。咖啡产业重点推广生态环保分选脱皮烘干设备,精品咖啡豆比重由5%提高到20%以上。中药材产业重点推广高效绿色种植设施和产地初加工设备,为大力发展中药饮片颗粒把好原料质量关。肉牛和生猪产业加快推广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饲养设施设备,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和质量,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


(五)提升有机化水平。抓生产方式转变、抓绿色有机认证、抓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绿色有机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节能的生产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农药化肥减量、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全面提升绿色有机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全力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全面推进茶叶绿色有机发展,稳定存量、激励增量,努力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不断扩大有机茶园规模。推广茶叶绿色有机发展模式和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绿色有机化发展。三是全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10大名品”、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平台,汇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流程追溯体系。加大获证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


(六)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整合农业环境、土壤、气象、种质资源和农业科研、技术等涉农信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为资源与产业匹配提供数字化支撑。二是建设农业产业一张图。以“一库两平台”(产业发展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核心体系,开发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基地、产品品牌运用服务平台,满足生产、管理、消费不同群体需求。三是建设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以“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药”为重点,打造生产、管理、经营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四是探索推广数字化运用模式。围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各地、各类经营主体加强合作,探索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有效模式,以数字化创新驱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四、重大工程


(一)新型主体培育工程。以全产业链为支撑,内培外引相结合,培育一大批销售收入百亿级、十亿、亿级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每个链条环节培育2至3个超大龙头,形成宝塔型企业结构。每年促成100个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签约、50个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监测,普惠政策与精准扶持两手并重,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军力量。规范内部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各地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双绑”机制,将小农户引入大市场。到202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0户以上,超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5户以上,超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以上;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县级以上示范社占比达到10%以上。


(二)地理标志体系工程。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形成省、州(市)、县(市、区)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梳理全省有地域特色、有产业基础、有龙头支撑、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宣传与推介,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继续组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力争重点产业全覆盖。在茶叶、花卉、水果、咖啡、中药材、畜禽等产业上深入探索实践,弄清现状、挖掘潜力、探索路径,通过“地理标志+商标/版权+专利”协同运用和“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授权入市等方式,引入龙头、叠加政策、强化保护、注重宣传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溢价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产业链高端公共品牌样板。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高省级配套资金、引导村集体和农民积极参与,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现标准落得下去、资金筹得起来、作用发挥得好。进一步梳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一手抓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新建,一手抓已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严守建设标准、严抓工程进度、严把工程质量,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措施,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全面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农田灌排条件,有重点的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灌溉技术,全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绿色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推进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含提升改造),把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由26%提高到40%以上。


(四)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着眼于防治干旱、根治水患,重点实施水资源配置、防洪能力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数字水利四大类工程,下大力破解全省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历史难题和工程性缺水的瓶颈。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构建以滇中引水为骨干、以大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及水系连通工程为补充、以重大农业节水工程为先导的云南供水安全保障网。积极推进8件已列入国家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到2025年,新增蓄水库容23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亿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4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


(五)冷链物流支撑工程。围绕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产业、惠民生,推进生鲜农产品由产地端“最先一公里”至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是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为重点,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及清洗、分拣分级、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从生产源头提升品质、降低损耗。二是集配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做好区域型仓储冷链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改造提升保鲜贮藏设施,推动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拓展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引导企业布局建设末端冷链配送设施,完善面向消费者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三是枢纽型冷链建设。鼓励支持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参与枢纽型冷链建设,形成专业与综合相结合、基地与交易相贯通、生产与消费相连接的枢纽型冷链交易中心,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效应。四是智慧供应链建设。加强与主要目标市场和全国知名物流、电商平台的对接,积极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云南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实现生产到消费的最短链路和最优配置。到2025年,全省新增冷库容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左右,库容总量达到800万立方米左右;新增田间地头移动式预冷设备1500台以上、移动冷库及冷藏车500辆以上,着力提升冷链物流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水平。


(六)交易中心建设工程。聚焦“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强化资源整合,新改扩建并重,按照一个类别、一个交易中心、一个价格指数、一个建设运营方案的思路,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云南特色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现货交易、电子交易、公共信息、仓储、物流、结算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着力提升云南特色大宗商品的品牌竞争力、行业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积极推进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交易中心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金融服务创新方式、高效物流支撑体系,实现品牌效益更加明显、产业融合更加深入、供应链运作更加高效,力争形成特色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七)科技创新体系工程。通过打造科技平台、创新支撑机制、实施示范引领,形成产业发展的全新驱动。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建设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功能强、可持续的“绿色食品牌”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切实发挥云南绿色食品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心作用,吸引世界级科研机构和团队为云南“绿色食品牌”提供技术攻关和智力支持。二是构建科技支撑机制。聚合省内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系统内部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资源力量,加强平台、人才、项目、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的统筹整合,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实施科技示范引领。强化优特新品种创制、绿色有机高效种植养殖、储运保鲜与精深加工、功能保健与营养健康、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等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环节,进行“小切口”深入研究攻关,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的推广运用。到2025年,全省布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0个左右,培育新品种150个,形成新技术50项、新产品50个、新工艺50项,制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标准50个,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工程。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连片规模开发,提升融合发展能力,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坚持绿色生态以人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乡村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坚持政策激励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政企互动高效推进局面。四是严格标准竞争创建。按照“竞争创建、有进有出”的方式,重点支持基础条件较好、有积极意愿的县(市、区)开展创建工作,达到标准后挂牌命名。2021年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省创建一批生态优、风光好、意境美、产业兴、功能完善、易达智慧、宜居宜业的典型,省级重点支持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建设,使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示范样板。


(九)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要素聚集、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标杆示范。一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支持200个“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建设。州(市)、县(市、区)分类推进2000个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建设产业园区。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的要求,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试点先行,探索建设干热河谷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建设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花卉、蔬菜、肉牛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每年争取国家新增支持实施1个以上产业集群,争取“十四五”内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


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51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950万吨,实现“只增不减”目标,将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周年生产基地、最大的鲜食玉米周年生产基地。茶叶面积稳定在740万亩左右,有机茶园面积达300万亩,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花卉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鲜切花产量达到240亿枝,花卉综合产值达到1600亿元,将云南建设成全球优质花卉“育种天堂”、全球最大花卉交易中心、全国花卉绿色生产示范区和花卉旅游首选目的地。蔬菜面积稳定在1880万亩左右,产量达35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26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以南亚东南亚为重点市场的世界优质蔬菜产区、全国最大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全国中高端蔬菜供应基地。水果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6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18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全国中高端水果供应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水果贸易中心。坚果面积稳定在4720万亩左右,产量336万吨,综合产值达1260亿元,将云南建成世界最大的优质坚果生产基地、亚洲深纹核桃和澳洲坚果科研创新中心。咖啡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生豆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其中精品咖啡比重达到20%以上,综合产值达6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全球重要的精品咖啡生产基地、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咖啡交易中心。中药材面积稳定在900万亩左右,产量150万吨以上,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700亿元,将云南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面向国内外“南药”主要市场的加工贸易中心。肉牛出栏400万头以上,牛肉产量5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6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肉牛种业创新高地,绿色养殖、屠宰加工基地,打造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牛都”。生猪出栏4200万头,猪肉产量350万吨,生猪综合产值30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生猪育种中心、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


五、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对局部地区原有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有利和不利影响。经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及环境保护措施,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规避。


(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


云南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气候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资源富集区,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并且具有物种丰富、生物特有性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格局多样等特点,有利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云南地处内陆低纬高原,属我国光辐射资源较高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光热辐射量比东部同纬度地区高出30%,有利于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优质绿色产品的发展。地处长江、珠江、红河、怒江、澜沧江和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的源头或上游,人均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5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分摊水量2.55万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3倍。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有利于动植物生长。云南生态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有利于开发名特优绿色农产品。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实施,会改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量。


(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药肥投入、地膜覆盖等客观必需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加工有可能产生“三废”排放,甚至对水质、土壤、空气产生局部污染。筑坝、排水、疏通河流、取水等水利工程以及产业公路的建设,有可能带来部分地区的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造成局部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和方向变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影响。水利和道路设施在建设期产生的工程占地、施工和弃渣将占用土地资源,有可能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并且对自然景观产生一定影响。外来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培育,有可能改变原有的动植物种群结构,对原有生物多样性带来影响。


(三)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绿色有机化,持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制度,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环境质量。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产业园区和工业企业,污水必须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对有毒有害元素、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等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水利工程建设尽可能采用多支砌、少开挖的建设方案,开挖的土石方进行多点堆放、分散处理,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压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禁止荒坡地全垦耕地,草原放牧实行以草定畜和轮牧、休牧制度,水资源缺乏地区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禁止在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外来物种实验和种植放养活动,严格限制在野生生物原产地进行同类转基因环境释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打造“绿色食品牌”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打造“绿色食品牌”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整合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各级“绿色食品牌”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密切与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推动体制机制,形成上下互动、部门协同、政企共推的良好格局,推动“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政策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和机制,大力培育“一县一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做强做大。省级相关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支持政策创设力度,不断丰富完善“绿色食品牌”政策支撑体系;强化“绿色食品牌”现有政策的跟踪问效和落实评估,确保现有政策的落地生效和不适政策的调整完善。州(市)和县(市、区)要围绕用地难、税收难、融资难、科技支持难等关键问题,抓好政策的落地生效;要围绕主体培育和产业规模、质量、效益等关键环节,探索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经验、模式。重大工程项目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按管控要求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与实用性村庄规划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三)创新投入机制


合力推进“一部手机云企贷”试点和农业资产抵押登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多种投融资模式,推动落实招商引资奖补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鼓励建立以“农业核心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金融机构与联合体融资合作长效机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探索推进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引来金融活水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险种占农业保险比重,提升特色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应对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


(四)强化宣传推介


做好“绿色食品牌”整体品牌宣传策划,持续组织好名品名企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名品名企孵化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适时策划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会,借助各种展销、推介、文化节、旅游活动,扩大品牌影响。组织开展公用品牌和名企名品的宣传推介,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


附件:“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相关附件: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特色经济作物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在九湖等流域积极发展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生产结构调优,实现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一、粮食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周年生产基地、最大的鲜食玉米周年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51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950万吨,比2020年1895.9万吨增54.1万吨、增2.9%,实现“只增不减”目标;粮食平均单产达到312公斤,比2020年粮食单产303.3公斤增8.7公斤、增长2.9%。



(二)生产布局


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明确2025年区域发展目标。滇东北,以昭通市、曲靖市为主,玉米、马铃薯和麦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滇中,以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大理州为主,水稻、马铃薯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滇东南,以红河州、文山州为主,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滇西南,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为主,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滇西北,以丽江市、怒江州、迪庆州为主,麦类、马铃薯和杂粮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



(三)重点工作


夯实藏粮于地基础。优化耕地建设,优先在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在50个粮食生产大县开展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5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180万亩。


丰富藏粮于技手段。以水稻、玉米、马铃薯种植规模全省排名前10的县为重点,推广一批主推技术;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以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为重点,建设20个农机示范县,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25年,全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


实施三大增粮行动。一是“两冬”增粮行动。力争冬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冬玉米达到150万亩以上,既增粮又富民。二是杂交稻旱种增粮行动。力争杂交稻旱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稳定稻谷面积。三是晚秋增粮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晚秋粮食作物,力争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在全省建设150个土壤墒情监测点,构建全省“一张网”土壤墒情监测体系,提高减灾防灾智能化水平;以边境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升级或新建40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有效控制重大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与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提升病虫灾害应急防控能力。



二、茶叶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40万亩左右,有机茶园面积达300万亩,茶叶总产量49万吨,全省茶叶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



(二)产业布局


1.种植布局

以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等州市为重点,以北回归线和澜沧江为核心种植带,在全省布局30个茶叶重点县(市、区),突出绿色有机化发展,打造世界茶叶种植黄金生产带。到2025年,打造有机茶示范县3个、有机茶示范乡(镇)30个,全省茶叶“三品一标”产品达1500个以上,有机茶园面积达300万亩。



2.加工布局

以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大理州、昆明市等州市为普洱茶重点区域,以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等为滇红茶重点区域,做大做优做强加工龙头,分类打造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各类茶加工聚集区。推进茶叶加工园区提升建设,持续重点打造勐海县、思茅区、凤庆县三大茶叶加工园,积极推进双江县、永德县、昌宁县茶叶加工园区建设。全面提升茶叶初制厂(所)规范化建设,推进茶叶精制和深加工设备升级,择优确定重点产区分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工基地,打造云茶产业集群。科学推进普洱茶仓储建设,深入探索普洱茶藏育引控技术措施,完善普洱茶价值再造支撑体系,发掘要素市场,拓展普洱茶价值空间。到2025年,打造产值亿元以上茶企50户左右、规模以上茶企200户以上、茶叶初制所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全省茶产业实现加工产值730亿元左右。


3.市场布局

以昆明市为中心,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为重点,着力打造茶叶交易市场,全面提升规范有序的线下茶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电商,积极构建诚信快捷的线上交易平台。精心打造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着力培育普洱茶产地市场,充分展示“绿色云茶 天下普洱”的魅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大湾区为重点的普洱茶国内销售市场,积极扩展东北、西北、华北市场,以一、二线城市为依托,强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依托香港、澳门,紧盯南亚东南亚,积极拓展欧美市场,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



(三)重点工作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积极推进云南省古茶树保护利用条例立法工作,科学制定以分类分级保护管理体系(AOC)为主的古茶树管理和保护技术规程;对古茶树资源进行编目造册建档,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构建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体系,实现产业创新、文化培育,引领云茶产业发展。完成全省知名古茶山(园)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保护工作。推进古茶山资源永续利用。


——强化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充分利用云南茶树种质资源优势,发挥勐海国家茶树资源圃作用,加大对普洱茶、滇红茶专用型品种的选育推广;强化新品种选育力度,持续选育推广一批市场需求的一流新品种,积极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形成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良种良法技术体系。全省茶园全面实现良种化。


——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完善茶园主要病虫害测报预警平台;全面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绿色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水、电、路”配套,“改土、改型、改种、控肥、控药、节水”并举,集中连片打造一批规模化、现代化高标准生态茶园。积极引入国内外有机认证机构,加大绿色有机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开展基地集中连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与茶叶初制所、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茶园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全面实现茶园绿色化,其中有机茶园面积达300万亩左右。


——提升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新建、扩建从投料到产品的智能化设施设备,构建数字化生产控制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可控和风味的一致性。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茶叶有益成分精准提取和精深加工,开发全新产品,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围绕古树茶保护与开发,支持企业构建从养护、采摘、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防伪体系试点,逐步解决古树茶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云南省各大茶类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云茶地方标准,发挥协会作用建立团体标准,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努力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源头检测,建立省、州(市)、县(市、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全覆盖体系和完善覆盖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的茶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实现全省茶叶初制所全部规范达标。


——培育知名品牌。以做强“普洱茶”、做响“滇红茶”为目标,发挥品牌企业联盟作用,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及区域公共品牌。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统筹规划茶叶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售地的市场建设,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集聚技术、项目和要素,加大产品流通方式、管理模式、组织制度的创新,不断健全线上线下产销衔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扩展南亚东南亚市场,稳步开拓欧美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产值亿元以上茶企50户左右、规模以上茶企200户以上。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着力培育行业领军人才,构建一支强有力的产、学、研、市场、文化全覆盖的云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支持引导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挥在科技攻关、技能培训、示范推广的优势,建设覆盖全产业链、全产区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世界普洱茶鉴评与评估中心”,建立“数字云茶”产业综合平台。强化普洱茶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发推广新工艺、新产品。


——弘扬云南民族茶文化。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旅游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和探索民间、民族茶文化内涵,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在边疆交流和传播,拓展“交易、展示、仓储、体验、科研、旅游”等功能。大力发展观光茶业、体验茶业、创意茶业等新业态,打造“美丽茶园+经济”的茶叶休闲旅游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省打造100个茶叶特色小镇、茶庄园、美丽茶乡、秀美茶园,10条茶旅观光道路,把茶区建设成为最具特色魅力的康养休闲之地。



三、花卉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设成全球优质花卉“育种天堂”、全球最大花卉交易中心、全国花卉绿色生产示范区和花卉旅游首选目的地。到2025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鲜切花产量达到240亿枝,花卉综合产值达到1600亿元。



(二)产业布局


花卉产业重点县(市、区)表



1.生产种植布局

云南花卉生产种植总体按照“适地适花适度”的原则进行布局。鲜切花形成以昆明市、红河州、玉溪市、楚雄州、曲靖市为代表的产业带。盆花形成以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保山市为代表的产业带。绿化苗木形成以昆明市、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楚雄州、保山市为代表的产业带。加工花卉形成以昆明市、红河州、玉溪市、曲靖市、大理州、丽江市等为代表的产业带。花卉种业形成以滇中为中心的鲜切花种苗、种籽繁育区域,以滇西北、滇东北为中心的种球繁育区域。花卉文旅形成以昆明市、大理州、曲靖市、丽江市、保山市、文山州、红河州等为代表的花旅精品线路。


2.产业链布局

科研育种端形成以昆明为核心的品种选育、设备研发、技术攻关区域。生产种植端继续加强晋宁区等核心重点生产区域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开远市等新兴花卉生产区域稳步发展。初加工及物流端在晋宁区、开远市等地发展中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销售端确保斗南批发市场健康发展,扩大大型花卉专业电商销售平台覆盖范围。三产融合端以昆明市、红河州、保山市、曲靖市等为发展重点。


3.交易集散布局

逐步形成“一个交易中心、多个集散分中心”的发展格局。以呈贡区斗南镇为中心,在晋宁区、开远市、泸西县、红塔区等逐渐建立交易集散分中心,分别辐射滇中、滇西、滇东等花卉产品物流需求。


4.重点园区布局

昆明市:晋宁、嵩明花卉现代产业园,晋宁冷链物流产业园,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红河州: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泸西、弥勒现代花卉产业园。楚雄州:姚安、禄丰现代花卉产业园。曲靖市:马龙现代花卉产业园。玉溪市:春和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亚洲花卉科创谷。文山州:砚山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市:丽江花卉产业园。大理州:大理特色花卉产业园。西双版纳州:西双版纳热带花卉产业园。



(三)重点工作


——种业创新领跑。在全国率先建设全新机制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共享科技创新平台,率先建立对标国际通行法规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优化创新环境和评价机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重点支持云南野生花卉资源发掘和利用。支持云南花卉科研单位和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研合作、技术推广、建设生产基地,扩大云南花卉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推动建设花卉基因库、种质资源圃建设,自主培育200个花卉新品种,建成30个以玫瑰、康乃馨、非洲菊等鲜切花主栽品种和特色花卉为主的种业基地,引入美国、荷兰、日本等花卉育种企业入滇发展,花卉主栽品种自给率达30%以上。


——绿色生产示范。开展云南主栽花卉生态适应性评价及区划研究,合理引导和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周年生产。建立国际一流的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行肥水循环无土栽培、绿色防控、减施增效、精准农业技术。对标荷兰MPS认证体系,率先建立中国特色花卉绿色生产与认证体系,制定绿色高效种植、采后处理及包装、冷链物流等标准。加强食用药用花卉绿色有机种植。花卉绿色高效生产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鲜切花主产区无土栽培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


——冷链物流提升。制定和实施符合云南实际并与国际贸易接轨的花卉采后处理标准、包装标准、保鲜标准、运输标准和冷链标准。支持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花卉主产区建立标准化产地型终端集散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改造完善斗南花卉交易集散中心功能,在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现代化花卉物流中心,提升机场对花卉产品周转期间的品质保障。


——交易中心强化。打造斗南国际花卉交易中心的品牌形象,加快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的建设,提升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将云南打造成国际花卉电商中心。


——精深加工拓展。加强云南特色花卉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扩大花卉色素、精油等功能性产品创新与开发。发展保鲜花、干花等花卉创意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应用,打造以“鲜花饼”为代表的云南花旅伴手礼知名品牌。开展花食、花饮等产品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化研究与应用。开发花卉功能性食品、精油及化妆品、民族花文化创意产品等100个以上,培育花卉加工型龙头企业10家以上,形成销售额上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花卉产业融合。加快开发本土园林观赏植物,打造赏花精品线路、鲜花旅游节、鲜花小镇等花旅融合项目,在“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嫁接“赏云花”“购云花”,并对花卉文化旅游品牌进行广泛推介,把云南打造成全国及世界知名的“花旅目的地”。引导发展规模以上花卉旅游示范项目10个以上,花卉二三产业产值占花卉总产值的60%以上。


——云花品牌打造。突出产地型展会特色,将昆明国际花卉展打造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花卉展会。鼓励各主产区举办特色花界盛会,分重点品种打造区域花卉品牌。持续开展“10大名花”评选表彰,擦亮云南花卉国际品牌。


——产业园区建设。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等政策和项目落实,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建立重点园区带动农户发展机制,通过“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园区企业与周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现代化花卉产业园区10个。


——领军企业育强。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撑龙头企业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组织形式,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影响力。推进“从1到100”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大力精准招商和孵化,培育一批“独角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年营业额1亿元以上企业10家。


——“智慧云花”赋能。依托政府平台、公益性单位、龙头企业,建立集研发、生产、物流、远程拍卖交易及其他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云花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花卉生产智能装备国产化研发,形成适合云南气候和品种特点的高性价比大棚温室及配套设施设备系统。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花卉生产与品种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四、蔬菜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设成以南亚东南亚为重点市场的世界优质蔬菜产区、全国最大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全国中高端蔬菜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80万亩左右,产量达35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2600亿元以上。



(二)产业布局


1.区域布局

依据地理气候特点,将全省蔬菜生产规划为三个优势产业区,重点培育30个重点县,辐射带动50个生产大县。


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包含昭通市、大理州、丽江市、文山州、怒江州、迪庆州,主要种植甘蓝类、大白菜、萝卜、生菜等喜凉蔬菜。建设6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辐射发展15个蔬菜生产大县。


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包含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红河州南部以及全省低热河谷县(市、区),主要种植番茄、辣椒、茄子、洋葱、苦瓜、豇豆、菜豆、鲜食玉米等喜温蔬菜。建设6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辐射发展20个蔬菜生产大县。


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包含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以及红河州北部县(市、区),主要种植叶菜、葱蒜类蔬菜,在冬季热量充足的区域发展茄果类、鲜食豌豆、鲜食蚕豆等蔬菜。建设18个蔬菜生产重点县,辐射发展15个蔬菜生产大县。



2.加工布局

根据各地蔬菜生产优势,结合加工发展情况,在昆明、昭通、曲靖、玉溪、保山、楚雄、红河、文山和大理等州市,加快推进科学合理的冷链物流和加工产业布局。


冷链物流和初加工。以昆明、曲靖、玉溪为重点,加强分等分级、包装、预冷、冷藏等产地预冷设施建设;以红河、文山、楚雄、大理为重点,加强低温分拣、分等分级等加工设施和场地建设、冷藏库和冷链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配置;在保山、丽江、临沧、怒江流域及澜沧江低热河谷区生产大县,合理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和分级车间、冷藏库。


精深加工。小包装为重点的精加工以昆明、曲靖、玉溪、大理为主;泡菜以玉溪、文山、昆明、临沧为主,腌菜以昆明、保山、楚雄、曲靖、大理、红河为主;咸菜以昆明、大理为主;榨酱菜类以曲靖、玉溪、保山、大理、红河、昆明、昭通为主;糖醋菜类以大理、玉溪为主。


3.营销市场布局

围绕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全国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在通海、陆良、砚山、元谋、弥渡、蒙自、隆阳等重点蔬菜产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建设完善集农资销售、产品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的区域性蔬菜交易市场(集散地)。



(三)重点工作


——发展蔬菜种业。建立蔬菜种质资源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鉴定评价、保存保护和创制利用等工作。开展主要蔬菜品种良种重大攻关和高效制繁种技术研究。大力推进蔬菜健康种苗生产新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加快种业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鉴定种质资源、发掘目标性状突出和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100份以上;登记或鉴定蔬菜新品种150个以上;建成蔬菜制种基地10个,制定标准30个以上。


——建设产业基地。以“九湖”流域治理为契机,建立一批绿色有机高端蔬菜生产基地,集中打造一批设施化、智能化引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全程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土地平整,重点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配套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和管网设施,加强智能化大棚建设,加强生产机械研发、推广应用,提高菜田生产设施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蔬菜产业基地化率提升到20%以上。


——提升加工能力。加强分拣、清洗、分等分级、包装、预冷、仓储等设施设备建设,提高采后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大腌渍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生产线升级力度;积极推进冻干蔬菜、蔬菜粉、蔬菜汁等新型蔬菜加工制品技术研究和生产线建设,提升我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


——推行小包装蔬菜。大力推行小包装蔬菜生产加工,提高市场供给水平,满足多样化、高端化需求,提升供给质量。同时,探索生产直达消费的全新供应链体系。力争小包装蔬菜产量占全省蔬菜商品产量的30%以上。


——提升冷链物流。开展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田头市场的预冷、贮藏等采后冷链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省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冷链运输服务能力。新增保鲜冷库库容30万立方米。


——废弃物利用处理。加大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研发和应用力度。按叶菜、茄果、瓜果等主栽品类,建立不同模式、差异化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实现菜叶就地堆捂发酵、转化利用,瓜菜、茄果秸秆等就近就地粉碎还田。在集中加工区、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加强废弃物集中回收,实现“应收尽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推进数字化应用。采用“产业+互联网”模式,建立以5G为引领,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蔬菜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蔬菜调度信息、质量监测、全程追溯和生产控制技术服务平台,推进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培育优质主体。坚持内育外引,推进蔬菜生产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生产端的联合体,培育以龙头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企业为产品端和市场端的聚合体,完善上下游服务组织,实现集群发展效应。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个;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个。


——健全市场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主要消费市场为目标,畅通从田头到餐桌的流通渠道,推动“云菜”快速、便捷出县出省。结合区位优势,在蔬菜重点县加快推进区域综合交易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农资销售、产品储存、冷链物流、税务结算和信息服务功能,实现蔬菜销售“一站式”服务。


——培育“云菜”品牌。支持有条件地区和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大力培育“云菜”区域公共品牌,支持企业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梯次发展的格局。针对目标市场,加大蔬菜品牌和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开展“10大名菜”评选表彰活动,打造“云菜”品牌形象,提升“云菜”影响力。



五、水果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设成全国中高端水果供应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水果贸易中心。到2025年,云南省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6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1800亿元。



(二)产业布局


1.果种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根据不同果种生长气候适宜性,基于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多样性气候特征,在气候资源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布局柑橘、芒果、香蕉、苹果、葡萄、浆果等果种。



2.种植区域布局

按照优质水果生产要素集中等原则,结合现有种植基础,考虑长远发展,紧紧围绕云南水果产业发展目标,突出优势特色,优化温带、亚热带、热带水果产业布局,将云南水果区域布局为“五水四片”。


“五水”即金沙江河谷区域、怒江河谷区域、澜沧江河谷区域、南盘江河谷区域、红河河谷区域,重点打造芒果、葡萄、柑橘、香蕉、鳄梨、百香果、枇杷、石榴、甜柿等热带、亚热带等早晚熟特色优势果种,形成特色优势果种种植区域。


“四片”即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重点打造南方高海拔苹果、梨、桃、李、蓝莓、树莓、草莓、猕猴桃等早熟、优质果种连片种植区域。




3.加工布局

根据我省水果主产区域分布,结合交通和区域中心城市市场需求,在玉溪、红河、曲靖、大理、昭通等水果主产区配套建设柑橘、芒果、香蕉、苹果、梨、葡萄、桃、李、蓝莓等果品分级、包装等设施场所,开展果品采收、清洗、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果品商品性、耐贮运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围绕果种分布,优化产品加工布局。苹果以昭阳为重点,做好苹果醋和苹果汁精深加工;梨以祥云为重点,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加工能力;芒果以华坪、元江为重点,做好芒果汁、芒果干、芒果粉及其它系列产品开发;葡萄以弥勒和德钦为重点,草莓以会泽为重点,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加工规模,对现有果品加工企业进行厂房和技术改造,增强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支持水果深加工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水果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市场布局

拓展电商端销售渠道,按照国际、国内、区域三级布局,重点在昆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际水果交易市场,汇集云南高原特色水果产区的优质果品,打造云南水果交易核心区。在新平、景洪、蒙自、麒麟、昭阳、华坪等地建设大宗果品交易市场,以集散和批发带动周边水果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德宏、红河自由贸易区及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跨境水果交易市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水果交易和流通辐射区。围绕昆明、玉溪、曲靖、昭通、大理、蒙自等省内区域中心城市,结合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服务于区域中心城市及辐射周边城市的水果交易市场。



(三)重点工作


——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基地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水果产业“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围绕柑橘、芒果、苹果和梨等优势果种,开展低效果园改造,水果产业基地化率提升到20%以上。


——科技支撑服务。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研发能力,聚焦优势果种,开展一批水果重大科技支撑项目,选育一批水果新品种,建成一批水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支技术推广队伍,制定一批生产、加工技术标准。


——强化龙头引领。按照“强链、延链、补链、全链”原则,紧密结合水果产业规划布局,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力度,力争落地企业20家以上。全省水果产业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保持100家以上。引导果农加入农民合作社或者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优先对产销一体化、利益联结紧密的“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合体进行扶持。


——提升商品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配套建设果品分级、小包装等设施,开展果品清洗、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在产业发展集中区,鼓励企业建设冷库、气调库等冷链设施,建成10万立方米气调库,做到“淡储旺销”。在以华坪为代表的芒果、以昭阳为代表的苹果、以弥勒、宾川和建水为代表的葡萄、以会泽为主的草莓等果种主产区建设规模化分拣、包装、冷藏加工处理中心,建设或改造提升标准化采后处理分选线20条。


——推进品牌建设。开展“10大名果”评选,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品牌发展意识,做大做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打造一批区域性知名大品牌,培育特色小众品牌,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推广力度,建设云南水果品牌集群。培育褚橙、昭阳红等知名品牌10个以上。


——健全市场体系。围绕国际、国内和省内重要城市需求,建设交易物流市场,通过合理布局,形成完备的产品供应链体系。在昆明、红河、昭通、丽江、玉溪等地建设提升交易物流市场。大力发展水果小包装,扩展高端市场。建设电商化云果销售模式,鼓励经营主体扩展新零售渠道,积极入驻知名电商平台和新零售平台。


——打造数字果业。围绕构建现代水果产业,依托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5G等技术,在产业布局优化、种植结构调整、采后加工储运、质量安全数字溯源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智慧云果”生产、管理、销售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先进、实用、可行的技术,探索云南水果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推进三产融合。充分发挥立体气候优势,发展水果产业立体经营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水果产业花果飘香的特点,结合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水果生产企业结合文化旅游发展果园经济,建设以水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水果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60%左右。



六、坚果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成世界最大的优质坚果生产基地、亚洲深纹核桃和澳洲坚果科研创新中心。到2025年,坚果面积稳定在4720万亩左右,产量336万吨,综合产值达1260亿元。其中:核桃面积稳定在4300万亩左右,产量达320万吨,综合产值达1060亿元;澳洲坚果面积420万亩,产量达16万吨,综合产值达200亿元。




(二)核桃产业


1.种植布局

总体按照“适地适种适法”的原则进行布局,种植基地向适宜区的50个县集中,并实施分类经营。全省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4300万亩左右,其中集约经营型面积1100万亩,庭园经营型面积1500万亩,生态经营型面积1700万亩。



2.加工布局

根据核桃产业加工现状,以做强做优做大加工企业为重点,以“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创建为抓手,以大理州、临沧市、楚雄州、保山市等核桃重点产区为主,全面推进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进程,通过“三化”改造等项目支持加快推进核桃初精加工工艺设备升级,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的核桃加工基地,打造核桃产业集群。推进核桃加工园区建设,在大理州、临沧市、楚雄州、保山市建设核桃产业园区。


3.市场布局

以昆明市为中心,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核桃产品交易中心,建立核桃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市场。以主产区为主,在大理州、临沧市、楚雄州、保山市等核桃主产州(市)建立核桃批发交易市场。


4.融合布局

立足核桃资源优势,以大理州、临沧市、楚雄州、保山市等四大核桃主产州(市)为主,充分挖掘核桃文化,突出核桃功能成份,以核桃文旅小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特色民宿,深入推进核桃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世外桃源”、网红旅游目的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建设特色核桃乡村,把核桃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探索核桃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5.重点项目

——标准化核桃基地建设。探索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实施种植基地规模化提质增效工程。从2021年开始,每年扶持220万亩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开展集约化和设施化经营提质增效改造,到2025年改造1100万亩,亩产达130公斤,鲜果优质率达85%以上,种植综合效益增长1倍以上。


——规模化有机基地建设与认证。全省结合提质增效工程,鼓励、引导、扶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依托第三方认证机构,政府、企业合力推进有机基地建设与认定工作。有机基地认证面积达200万亩。


——推广机械一体化初加工。通过建立年加工干果100—1000吨(日处理青皮核桃10—100吨)不等的机械一体化,实现脱青皮、水洗、干燥、分选等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标准化,优质原果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通过建立家庭式标准化初加工站,实现优质原果加工产能达80万吨;采取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或合作社配套建设400吨核桃冷链仓储设施。全省核桃壳果、果仁成套机械化加工率达80%以上。


——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通过“三化”改造等项目支持,培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企业的数字化率达60%以上,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开展对龙头企业的资产、投资、产品类型、产能、产值、利润、税收、销售等重点经营指标实施服务性动态监测。

——核桃营销与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一中心多窗口”布局,借鉴斗南花卉交易中心等成功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自愿参与,探索PPP等新型投融资机制,支持并鼓励重点州、市建立坚果区域性交易市场;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流通服务基础设施及网点体系,开设以云南核桃为主的森林生态产品实体店,打通以“核桃产业+”模式为主导的产业链。


——核桃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云南省核桃产业智慧管理应用服务平台,开展核桃种植面积、生境、产量、质量等监测;对龙头企业的资产、投资、产品类型、产能、产值、利润、税收、销售等重点经营指标实施动态服务性监测。建设核桃产业数据基础平台、管理系统、产业数据采集移动端App、产业数据公报系统等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播方式宣讲云南核桃环境美、品质佳、生态优、情感真,讲好云南核桃故事,不断扩大云南核桃国内外影响力。



(三)澳洲坚果产业


1.栽培适宜气候划分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部和南威尔士州北部的沿海亚热带雨林,属南亚热带常绿树种。云南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规模化种植澳洲坚果的地区之一,适宜种植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台风侵扰,是规模化发展澳洲坚果产业最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省份。



2.种植布局

按照“适地适种适法”的原则进行布局,以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为重点区域,以“绿色食品牌”省级澳洲坚果产业基地为基础,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及提质增效改造,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全省澳洲坚果产业技术体系,开展实用技术示范与培训,大力推广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绿色防控等绿色技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合作社加大绿色生态种植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区18个县(市、区):盈江县、芒市;镇康县、耿马县、永德县、双江县、云县、凤庆县、临翔区;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江城县、孟连县、思茅区、墨江县、镇沅县;昌宁县。


一般发展区20个县(市、区):陇川县、瑞丽市;沧源县;西盟县、澜沧县、景谷县、景东县、宁洱县;隆阳区、龙陵县、施甸县;麻栗坡县、西畴县;元阳县、金平县、屏边县、河口县、绿春县、红河县;泸水市。


3.加工布局

根据澳洲坚果产业加工现状,以做强做优做大加工企业为目标,以“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创建为抓手,以临沧市、德宏州、普洱市为主,全面提升澳洲坚果初加工工艺,推进澳洲坚果初加工机械一体化进程,推动加工设备升级,力争建成4个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打造产业集群,机械化率达80%以上,并引导和促进副产物的产地资源化利用。


4.市场布局

借鉴斗南花卉交易中心等成功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自愿参与,积极探索PPP等新型投融资机制,支持并鼓励重点州、市建立坚果区域性交易市场;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流通服务基础设施及网点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澳洲坚果产品出口,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打通以“澳洲坚果产业+”模式为主导的产业链。


5.融合布局

立足澳洲坚果资源优势,以临沧市、德宏州为主,充分挖掘澳洲坚果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精品民宿、特色民宿,深入推进澳洲坚果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网红旅游目的地。



6.重点项目

——新建种植基地。根据适地适树、优质丰产高效的原则,基地建设的优良品种率达到100%。新造澳洲坚果林67万亩,其中:2021~2023年新造林56万亩,2024~2025年新造林11万亩。在重点发展区16个县(市、区)造林规模为56万亩,一般发展区22个县(市、区)造林规模为11万亩。


——高标准基地建设。采取“科技+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运用适应云南省山地立地条件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在重点县选择相对集中连片的基地,建立优质高效综合示范基地100万亩(重点发展区18个县建设80万亩,一般发展区20个县建设20万亩)。通过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数字化、设施化栽培管理和采后处理,建立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体系和产品追溯平台,为澳洲坚果产业基地建设做出示范,带动全省澳洲坚果标准化栽培和基地管建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中型果(D≥21毫米)以上规格带壳果等产量提高10%以上;缺陷果率控制在2%以下。


——提质增效种植基地建设。分区域选择相对集中连片的最适宜区、适宜区建设提质增效种植基地100万亩。实施品种改良、复合经营、土肥水管理、树体调控、病虫鼠害综合防控、采后标准化处理等提质增效综合措施,提高产量,改善质量。通过提质增效措施后,澳洲坚果果品在果仁含油量、中型果(D≥21毫米)以上规格带壳果等指标均应在现在基础上提高6%以上;缺陷果率控制在2.5%以下。


——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实现德宏州、临沧市、西双版纳州、普洱市澳洲坚果初加工能力46万吨(青皮果),完成“减损增供、林农增收、产业增效、品质提升”的目标。通过“三化”改造等项目支持,培育年产万吨(带壳果)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建成澳洲坚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机械化率达80%以上,数字化率达60%以上,并引导和促进副产物的产地资源化利用。


——建设品牌营销体系。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中国云南澳洲坚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制定云南省澳洲坚果知名品牌目录制度。


——培育扶强产业主体。通过“三化”改造等项目支持,加快培育多元化新型产业经营主体,打造年产值亿元以上龙头领军企业。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切实维护澳洲坚果从业林农利益,促进新型澳洲坚果经营主体与从业林农实现绑定发展。


——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澳洲坚果智慧管理应用服务平台,开展澳洲坚果种植面积、生境、产量、质量;对龙头企业的资产、投资、产品类型、产能、产值、利润、税收、销售等重点经营指标实施动态服务性监测。建立澳洲坚果产业数据基础平台、管理系统、产业数据采集移动端App、产业数据公报系统。


——建设产品监管体系。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昆明)”,建立省、州(市)两级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产品监管及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澳洲坚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杜绝质量安全不合格的澳洲坚果产品上市交易和消费。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云南省澳洲坚果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加强澳洲坚果对外科技合作;大力支持澳洲坚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专用设备的引进消化及再创新;建立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并运用推广;强化人才体系建设,根据澳洲坚果产品新型化社会服务主体的不同需求,采取观摩学习、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澳洲坚果产业培训。



七、咖啡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设成全球重要的精品咖啡生产基地、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咖啡交易中心。到2025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咖啡生豆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其中精品咖啡比重达到20%以上,实现产业综合产值达600亿元以上。



(二)产业布局


1.种植基地布局

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结合产区自然资源、土地规模、产业基础、流通优势及产品加工和研发等综合条件,种植基地分布于8个州市31个主产县。其中精品咖啡重点县布局在普洱市孟连县、澜沧县,保山市隆阳区,临沧市沧源县、镇康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德宏州盈江县,大理州宾川县。



2.加工布局

以提升品质为核心、以精品化为方向,打牢咖啡加工基础,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初加工以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100个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中心,建立或完善鲜果色选分级、微水脱胶、低温热风干燥绿色生产线和加工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和设施示范,形成年加工鲜果能力达5000吨的生态环保型采后处理中心。精深加工以保山、普洱、临沧、昆明现代产业园为依托,利用好现有精深加工生产线,挖掘市场潜力,鼓励新建、改扩建浓缩液、冻干粉、焙炒豆(粉)等深加工厂和生产线。在咖啡园集中、连片,交通条件好,有发展主题旅游潜力的乡镇,建立咖啡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咖啡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市场布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改变过去单一依赖出口导向,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市场方面,原料出口以欧美、日韩等国为主,速溶粉产品以中东、南亚国家为主,向越南、老挝、缅甸输出初深加工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市场方面,以省会城市为重点,以年轻消费群体为目标,咖啡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国内咖啡消费。



(三)重点工作


——建设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咖啡种植基地的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开展咖啡品种更新种植,推广种植适宜云南产区的优质抗病新品种,品种更换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推进机械化生产,提升基地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提升精品咖啡产出率;以气候、土壤、灌溉用水等环境条件为基础,形成绿色有机基地管护长效机制。对现有低产咖啡园进行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建立健全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做好咖啡果小蠹等重点病虫害生态防控。全省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及UTZ认证的咖啡基地达10万亩,全力推动咖园绿色有机化。


——提升加工水平。加强新型绿色环保加工技术工艺的研发和推广示范,加大对咖啡加工装备研发制造的投入。布局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中心100个,每个年处理鲜果能力5000吨,使全省咖啡鲜果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建立或完善鲜果色选分级、微水脱胶、低温热风干燥绿色生产线和加工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和设施示范,全面提升云南咖啡豆的品质。改造提升现有精深加工生产线,做好焙炒咖啡、超细研磨咖啡、咖啡浓缩液、冷萃咖啡、充氮咖啡等多元化产品的开发,提升精深加工创新转化能力。全省精深加工年处理生豆量达5万吨,精深加工比例提高至30%。建设咖啡乡村振兴示范园,支持园区建设加工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咖啡销售平台,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咖啡产区走种植规模化、产品精品化、加工集群化、物流智能化、品牌国际化、文旅融合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培育经营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引进和培养壮大一批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促进咖啡种植集约化管理,提升组织化程度。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个。培育一批精深加工核心企业,引领推动精深加工集群化、规模化、自动化。


——建设标准体系。按照“无标制标、缺标补标、有标提升”的原则,结合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实际,立足国内,制修订包括种植、加工、产品、包装、仓储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云南咖啡系列标准体系。结合各产区实际,制定完善咖啡绿色种植技术规范和咖啡精深加工操作规范(规程),指导广大咖农、初加工厂提高种植和初加工水平,逐步提高云南咖啡原料品质,进一步提高云南咖啡精深加工产品品质。


——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咖啡品种选育、加工技术、产品研发、质量检验、标准制修订、人员教育培训、新功能成分研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服务,建设咖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维护、完善国家级咖啡种质基因库,收集保存国内外咖啡种质资源达到1000份以上(新增300份以上),育成具有知识产权新品种5至10个。力争建设咖啡品种改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咖啡体细胞种苗培育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全产业链咖啡科技创新体系。


——培养专业人才。从咖啡全产业链培养一支精干的专业人才队伍。在高等教育方面,系统培育咖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在技能培训方面,开展各类人才培训,提升咖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持续加强新型咖农素质培训,对咖农在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整体素质。


——培育特色品牌。以云南咖啡公共品牌打造为主线,建设标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注册“云南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中打造“云南咖啡”区域公共品牌,巩固提升公用品牌价值,树立云南咖啡优质、健康的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坚持龙头带动,扶优扶强,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支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树立和培育一批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增值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开拓国内市场。加速开辟以国内重点城市和年轻消费人群为重点的咖啡蓝海领域。加大云南咖啡特色、功效、产品类型多方面的宣传,做好咖啡知识普及、咖啡消费引导。创新宣传形式,支持市场主体建设云南咖啡文化体验馆,从种子到杯子多方位体验云南咖啡。鼓励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建立合作模式,提升线上销售比例。以面向大众、面向消费者为导向,创新各类咖啡大赛内容、形式,展示云南咖啡品质魅力,树立“中国咖啡就是云南咖啡”的口碑形象。


——培育文旅产业。培育和传播魅力独特的云南咖啡文化,推进“旅游+咖啡”模式发展。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各具民族特色的咖啡旅游观光园或科普展示馆等,开展主题游、文化体验游等活动。在滇西、滇南结合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设计2-3条咖啡文旅路线,结合乡村振兴,实现旅游资源与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在重点产区打造10个左右特色精品咖啡庄园试点,积极引导咖啡基地、初加工、深加工深度融合的特色庄园模式,形成可复制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八、中药材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面向国内外“南药”主要市场的加工贸易中心。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左右,产量150万吨左右,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700亿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1.十大云药品种及布局

品种:三七、天麻、滇重楼、灯盏花、石斛、云木香、砂仁、云茯苓、云当归、滇龙胆。



2.南药品种及布局

品种:阳春砂仁、诃子、千年健、苏木、千张纸、儿茶、槟榔、沉香、肾茶、仙茅、红大戟、肉桂等。


区域布局:以西双版纳、文山、红河、临沧、保山、德宏、普洱、怒江等为主。


3.引导发展品种及布局

品种:红花、半夏、南板蓝根、附子、云黄连、丹参、大黄藤、白及、川贝母、胡黄连、续断、薏苡仁、珠子参、滇鸡血藤、姜、草果、秦艽、白果、八角、岩白菜、黄草乌、雪上一枝蒿、藻类等。



4.养殖品种

品种:美洲大蠊、水蛭、九香虫、胡蜂。

区域布局:在合法条件下,以适宜区域为主。



(三)重点工作


——加强良种繁育推广。重点建设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选育基地,突出三七、天麻等10大云药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优良品种扩繁推广、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制定(修订)5-10个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完成2-5种中药材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其基因资源库构建。建设5-10种濒危稀缺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培育基地,重点突破濒危药材资源野生繁育瓶颈。


——建设生态有机化基地。把绿色发展、生态种植、有机认证的理念贯穿中药材产业发展全过程,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推广中药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以10大云药品种为主,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积极推广GAP、有机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有机产地转换,提高生态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建设200万亩左右的示范基地。


——提升产地和精深加工。以10大云药品种为重点,提升中药材净制、切制、干燥、分级、包装、保鲜、仓储等产地初加工技术提升,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基地,推进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天然药物提取、大健康产品、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建设260户左右规范化产地初加工企业,新增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5户左右、1亿元以上10户左右。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加工生产的大企业、大品牌。支持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企业融合发展。发挥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专业合作组织的自律带动作用,培育“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中药农业经营体系。新增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5户左右、1亿元以上10户左右。


——着力打造“云药”品牌。引导各产业基地增强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商标管理制度。继续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大品种、药食两用品种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知名区域品牌。支持挖掘云南中药(民族药)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云南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宣传云南名药材,继续开展“10大名药材”中药材品牌评选,举办“中国南方药材论坛”等高规格、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提升“云药”品牌形象。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大品种、药食两用品种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完善“十大云药”生产技术标准,打造“十大云药”知名区域品牌。新增地标产品20个以上。


——延伸拓展健康产业。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服务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产业,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中药材生产种植区与“健康生活目的地”、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促进药食养生文化、鲜药配方、乡村养生、养老、康体、体验等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中医药和中药材产业融入康养产业发展,积极融入滇中核心旅游圈、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沿边开放旅游带等区域性整体旅游目的地建设,建设10个中药材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园区(基地)。


——强化质量标准引领。构建中药材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种子种苗、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等制度,持续完善中药材流通追溯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质量管理和诚信体系。建立涵盖种植、加工、经营和管理各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质量标准体系。新增制(修)定150项能有效涵盖种植、加工、流通环节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运用。强化中药材集散地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销售假劣中药材行为和非法加工行为,维护中药材市场及流通秩序,加大力度查处中药材生产、流通及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科技服务支撑。集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种植、种繁、研发、质检、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建设第三方检测平台。引导产业基地经营主体建设技术团队或依托各类科研院所,加大新品种研发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重点完成三七、滇重楼、天麻、石斛等十大云药品种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其基因资源库构建,2025年确定“十大云药”药材主栽品种,制定(修订)10个主栽品种药材种子种苗标准。



九、肉牛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肉牛种业创新高地,绿色养殖、屠宰加工基地,打造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牛都”。到2025年,全省出栏肉牛400万头以上,牛肉产量5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600亿元以上。



(二)产业布局


1.品种布局

建立云岭牛、文山牛等肉牛品种选育提高与杂交利用模式,配套生产技术与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新建和改造基层冻精改良站点。


以云岭牛、西门塔尔、短角牛、文山高峰牛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为重点,建设10个云岭牛扩繁场、2个冻精生产工作站。以州(市)为重点,布局16个肉牛冷冻精液中转站。以县(市、区)为重点,布局125个肉牛冷冻精液供应站。以肉牛养殖乡(镇)为重点,改造1000个肉牛冻精改良点、新建500个。



2.区域布局

按照“依托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发展优势、统筹资源环境”的原则,把肉牛存栏较多,发展基础较好的寻甸县、会泽县、马龙区等30个重点县布局为肉牛基地县。




(三)重点工作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加强云岭牛、西门塔尔、短角牛、文山高峰牛、滇中黄牛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冻精改良站点的建设,组建云岭牛快繁中心。


——建设饲草料均衡供给保障体系。五年建设多年生放牧型草地100万亩、刈割型草地50万亩,一年生刈割型草地500万亩,全株青贮玉米种植100万亩,开发利用玉米秸秆、麦秸、稻草、甘蔗梢、香蕉茎叶、万寿菊茎叶、木薯渣、桑枝叶等作物副产物资源。


——建设绿色肉牛生产基地。五年建设家庭牧场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头以上500个、500头以上200个,1000头以上规模50个。


——建设边境肉牛产业示范区。在德宏、西双版纳建设2个肉牛育肥屠宰加工贸易示范区,5个肉牛生产示范基地。


——建设平台。建设云岭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十、生猪产业


(一)目标定位


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生猪育种中心、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省出栏生猪4200万头,猪肉产量350万吨,综合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1.基地布局。以生猪调出大县为依托,全力推进寻甸、宜良、麒麟、马龙、陆良、师宗、罗平、富源、会泽、沾益、宣威、隆阳、施甸、昌宁、腾冲、镇雄、巧家、威信、凤庆、云县、永德、禄丰、武定、弥勒、建水、石屏、泸西、蒙自、弥渡、永平、鹤庆、云龙、祥云、宾川、丘北、砚山、广南、镇沅、宁洱、澜沧、墨江、景东等42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建设。42个重点县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50%以上,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重点县生猪出栏占全省的70%以上。



(二)产业布局


2.加工布局。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注重品牌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将特色食材、中西菜肴风味引入猪肉制品产品的开发。完成宣威火腿、诺邓火腿、老窝火腿、撒坝火腿、三川火腿等五大加工基地建设,完成滇东北、滇中、滇东、滇西、滇南冷鲜肉加工基地建设和滇南小耳猪、撒坝猪、迪庆藏猪等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建设具备年屠宰加工能力100万头的标准化屠宰场10个以上,10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屠宰场20个以上,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冷库、制肉(冷鲜肉)加工生产线;德和罐头、金锣公司等深加工企业和配套的冷链运输体系。


3.市场布局。在加强生猪规范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和扩大外销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分区防控有关要求,不断整合生猪调出渠道,创新销售模式,促进养殖企业与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等销区签订点对点调运协议;积极探索销区和产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稳定的生猪及猪肉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加强调出场的检疫巡查和监管,打造一批产品质量高、信誉好的“云猪”生产销售基地,通过“优质化、订单化”生产,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三)重点工作


——生猪良种扩繁。完善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建设,提升巩固现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育种水平。以温氏、牧原、正邦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对企业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的支持力度,帮助指导企业制定完善种猪良种繁育计划和体系,提升优良种猪繁育水平。重点加强大型种猪场建设,保障全省种猪生产质量和生产性能。持续加大对能繁母猪存栏500头以上的种猪场支持力度,支持滇南小耳猪、保山猪、迪庆藏猪等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鼓励在保护基础上开展新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开发出具有云南特色的猪肉产品品牌。完善“三群一站”体系,建设一批核心群种猪场、纯种群种猪场、扩繁群种猪场、种公猪站。扩建滇南小耳猪、迪庆藏猪等12个地方品种(培育品系)保种场(保护区)。


——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提高规模养殖场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强部省市县四级联创,切实发挥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设计存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0个,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0个。


——产品质量安全。健全饲料和兽药监管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添加“瘦肉精”、滥用抗生素、私屠滥宰等行为。加强养殖投入品生产和日常使用管理,强化饲料和兽药监管,严格执行准入制度。落实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内部管控制度,切实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升监督执法能力与水平。完善宣威、会泽等42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动物疫病防控设施,建设一批洗消中心和标准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创建生猪标准化屠宰示范场10个。


——发展绿色养殖。指导规模养殖场加快建设必要的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对现有基础设施和装备进行改造升级。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中心,开展专业化集中处理。总结项目实施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典型技术模式,集成推广清洁养殖工艺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逐场制定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升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区域性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中心。支持第三方处理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提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

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的通知_云南省农业农村厅.pdf
17.62MB 2021-11-25
查看
下载
附件下载
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的通知_云南省农业农村厅.pdf
17.62MB 2021-11-25
查看
下载
推荐内容
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绿色食品
2024-06-07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绿色食品
2024-04-23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积极推进小农户参与绿色食品发展的实施意见
绿色食品
2024-04-22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要点》的通知
绿色食品
2024-02-23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3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入选结果的通告
品牌
绿色食品
2023-10-23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印发11项绿色食品绿色防控技术指南的通知
绿色食品
2023-08-25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
绿色食品
品牌
2023-07-21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印发32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通知
绿色食品
2023-05-05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执行《绿色食品产品适用标准目录》(2023版)的通知
绿色食品
2023-04-19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启用新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的通告
绿色食品
2023-03-13
关注我们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微信:nxf365
反馈建议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