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观察数字化对农业产业的改变,农业数字化最终的核心价值都可以归结为降本增效,那既然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何对农业数字化的质疑之声却从未停息。那是因为大家在谈论农业数字化带来降本增效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了实现数字化的成本。可见,脱离了成本谈收益,最后都会变成没有实践意义的空谈。因此,农业数字化是否真正具有价值的关键在与投入产出比,当降本增效的综合收益不足以覆盖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运营的成本时,很难说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是具有价值的。所以,在我们关注农业数字化之前,应该更多的关注什么样的农业产业模式和形态,更能满足投入产出比的正向需求。
一、只有产业化才能释放农业数字化的价值
要研究农业的产业模式和形态,就需要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来思考,数字化如何作用于农业生产系统里的要素,从而改变连接关系,实现功能的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回归到数字化带来的两个基础定律:边际成本效益和网络效益。首先来看边际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结构性改变,是互联网或者是数字化对传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冲击,即当服务规模增长时,边际成本的增加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越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其带来的收益增加越多,但成本的增加却几乎为零,因此,其投入产出比也就越高。其次再来看网络效应,即网络中的节点数越大,给单个节点带来的价值越大,这是互联网或者是数字化所天生具有的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参与通过数字化连接的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主体或活动越多,对从事单点生产的主体越有价值,越能带来收益,同时也越能吸引更多的主体加入到网络中。因此,同样的一套数字化应用,其连接的节点的数量越多,节点的多样性约丰富,其投入产出比也就越高。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知为何在小规模、单点式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中,数字化的价值会普遍受到质疑。因为,小规模、单点式生产中,纵使数字化能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本增效,但其本质上不能解决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最后也就变成一场烧钱的热闹。反过来思考,只有寻找规模化、网络式或者链条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发挥数字化的优势,解决投入产比的问题。而这种模式,我们并不陌生,那就是农业产业化,可以说,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释放农业数字化的价值。
二、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逐步开始实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农民的收入较之前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农业生产依然沿用传统的相对粗放的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产业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这一阶段,农业产业逐步具备市场化特征。这也是中国农业产业第一次生产关系的改变,通过市场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各大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雏形已经呈现,生产加工,流通农旅,信息技术、互联网+都在农业产业中有了基础。农业加工业在这个阶段也朝气蓬勃地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历经了第二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农业产业化进入激活模式。进入2019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需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深化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物质供给功能,朝着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向非物质功能延伸发展。农业产业要从各个单点的发展,到产业链条核心要素的聚合,形成农业产业的真正打通。这个阶段是农业产业第三次生产关系的调整,通过全产业链聚合全面激活产业升级。因此,我过农业通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到今天,产业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那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呢?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统一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继而实现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工商贸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根本的是要用现代企业与市场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其核心要义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延伸、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从要素构成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用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其实质就是对传统农业观念的更新和拓展,是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目的就是要让农业走向城乡互补、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之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农业产业化可以总结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而农业产业化如何能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如何能解决农业数字化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呢?具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联结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的一种经营体制,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农业产业化解决解决农业数字化投入产出比的关键性。
(1)机制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行分工分业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基地农户增加收入和持续生产为保障,这就要求农户生产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只有做到每类主体的专业化、每个环节的专业化和每块区域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才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农业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格局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3)组织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既使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又使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联结起来,还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使农业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层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4)产业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5)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这既能使分散的农户生产及其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又能及时组织生产资料供应和全程社会化服务,还能使农产品在产后进行筛选、储存、加工和销售。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6)经营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7)资源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8)服务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专业化,使得“龙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科技机构能够对产业化经营体内部各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
三、产业化是实现农业数字化的前提
综上所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实现数字农业的基础前提。而农业数字化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延伸,通过加速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真正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释放农业数字化的重要价值,让数字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