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人的观念不同,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以前一直是,以后我估计还会是。
在中国一提起农民,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衣衫褴褛、脸上的皱纹堪比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这样一种形象。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农业是一个利润率极高的产业,土地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生产资料,农业技术是一种科技含量极高的综合技术门类。事实上从人类走出东非大裂谷开始,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里一个朝气蓬勃而且最优先发展的产业。
所以它才叫第一产业。不仅仅是因为出现最早,按道理说,妓女出现肯定比农业要早,作为第三产业的中坚之一,它怎么不排到前面去呢?
在怎样认识农业这个问题上,我始终很认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面的看法:是农业技术决定了地球上能够承载的人口总量,而不是需要养活的人口决定农业技术的先进程度。尽管人口压力可以倒逼农业技术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历史前进的主因。人类在农业技术上的摸索前进,受制于很多很多的因素,人口压力只是其中之一。而人类在农业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往往就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最终引起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
没有农业的出现,就不会有阶级社会的出现。
没有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就不会有封建制的出现。
没有化肥和农药、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就不会有现代这个人类社会中相对安全、富裕、充盈的时期。婴幼儿死亡率低到历史极值,和平成为国际关系主流,国际纷争有望通过国际机构协商解决。
同样的,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没有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人类就不可能走出地球这个人类文明的“摇篮”,实现更为美好的未来。即使有一天,按照卡尔达舍夫文明等级分类法,人类能够收集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农业的黄昏也不一定就会到来。实话实说,我觉得农业的黄昏和信息产业的黄昏,谁更先到来还不好说。
着眼到现在,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工厂化”、技术化。
在食用动物养殖方面,工厂化已经初露端倪。因为动物生长的大部分因素已经做到可控,在猪、鸡、鱼、牛羊等主要肉用、奶用动物方面,已经可以做到精确控制投喂饲料的品种、数量,预测产出肉、蛋、奶及其它制品的质量、数量。这跟你在一个钢铁厂里投入多少铁矿石、产出多少钢铁产品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动物们在这种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从交配产崽到出栏宰杀,都已经实现了流水化作业。
在植物种植方面,工厂化还任重道远。植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要更多一些,生物技术尤其是对于微生物的研究控制还处在起步阶段,人类还做不到对于主要作物的精确控制,靠天吃饭和运气成分还很多。很多号称“植物工厂”的地方,与动物养殖工厂比起来,不管从规模大小还是从控制精确度上看,都还远远称不上“工厂”。
技术的落地运用在农业效率提高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明显,尤其是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先进农业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避免浪费和损失,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力的支柱。
至于有的朋友要提到的“规模化”,这并不是农业本身的趋势,而是一种商业手段而已,放之任何产业都是一样的。拜耳、陶氏肯定比河北小化工厂更有竞争力,提这个人人皆知的常识并没有什么egg用。
着眼到中国国情,农业的作用举足轻重、未来的前景非常值得乐观。
相对于目前中国国内制造业、房地产业的低迷,农业发展简直称得上是“蓬勃”。200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以上,生鲜农产品比如肉、蛋、奶、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粮油产品。第一产业年增长率长期维持在4%左右,但是发展速度并不均衡:农业旅游、生鲜农产品消费发展迅速,粮油市场发展缓慢甚至萎缩,林业受房地产业影响,发展速度波动较大。
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是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政策陈旧僵化导致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与农业整体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小农经济传统、农村维稳思想,制约了中国农业规模化发展,使得大部分农民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对愿意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个人认为,每个农民平均持有的土地面积有个阈值,低于这个阈值,规模化农业很难起步,政策刺激难以奏效。
农业生产上的次要矛盾是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流通渠道臃肿、低效。这个矛盾导致农民利润低、农产品消费者生活成本高、附着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寄生人群多。
因为我国税制和社会管理制度的现状所致,即使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在市场中付出的代价依旧很高,农村建设效率很低,真正惠及农民、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地困难。
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也漏洞百出,大部分补贴实际上难以刺激农业生产,“样板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泛滥成灾。
农业市场还远未成熟。基于历史原因,农产品市场表面上非常的公平,实际上是扭曲和畸形的,处于产业链两端的两个人群:农民和消费者,实际上对市场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本文来自知乎专栏:围农夜话,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唯恒农业专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及投融资,让新型农业经营者赚更多钱。
www.ynmak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