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积分:0
开通VIP会员 · 享八大权益
未开通
农小蜂VIP , 您的专属数据定制管家
立即开通
退出登录
《产业集群视角下北京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
蔬菜
来源:农科智库
2022-11-04
2381 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

本文转自农科智库微信公众号

本文发表于《北方园艺》2022.(07).127-132

作者:陈玛琳,陈俊红*,龚晶,张俊峰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重要路径。设施蔬菜作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最有代表性的产业,推进其集群化发展是北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基础和产业集聚建设的条件,对标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求,分析存在的差距,提出推进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北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高效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北京建设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1、设施蔬菜在蔬菜产业中地位日渐突出


尽管受土地资源、生产成本等限制,北京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011年的30.1万公顷大幅缩减至2019年的9.2万公顷,降幅达69%,但与大宗作物相比,蔬菜播种面积降幅相对较小,约53%,且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从2011年的21.3%提高到2019年的33.8%,增长了12.5个百分点。目前,北京市蔬菜生产以设施蔬菜为主,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蔬菜播种面积的65.7%。设施蔬菜其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比重从2011年37.1%上升到2019年的71%。且为扭转蔬菜生产连续多年下滑局面,北京市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增强重要农产品自给率,2020年,北京市蔬菜播种面积超过3.6万公顷,产量超过130万吨,比2019年增长20%,恢复生产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方案(2020年-2025年)》,加大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用地支持力度,推进设施蔬菜集群化发展。


2、设施蔬菜产业空间布局趋于集中


一般而言,区位熵值大于1,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较高,专业化程度超过了总体地区;区位熵值小于1,则相反。区位熵值计算结果显示,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中度在不断调整优化。2011年,北京市设施蔬菜主要集中在丰台、朝阳、大兴、昌平、海淀5个近郊区;自2012年开始,通州、房山、顺义开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而朝阳、海淀蔬菜面积大幅度下降。到2019年,设施蔬菜主要集中在大兴、丰台、房山、顺义、通州、昌平6个区。上述6个区设施蔬菜产量占北京市设施蔬菜总产量的80%以上,近10年从81.47%上升到86.30%。除集中度较高的6个区外,其他7个区的设施蔬菜生产在全市蔬菜生产功能上、品种上互为重要补充。


表1 设施蔬菜产业集中度(2011-2019年)


3、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组织化发展


北京现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有13个区、151个乡镇、2089个村。设施农业经营主体2.32万个。现有蔬菜育苗场98家,其中,育苗规模500万株以上的11家。主要集中在大兴、顺义及通州区。单体规模达到2公顷以上的大型智能温室蔬菜工厂化生产车间4个,成立了国内首个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有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2018年,规模以上设施蔬菜加工企业产值9.5亿元。以设施蔬菜为主要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有28家,大部分设施蔬菜休闲农业园拥有“绿色”或“有机”认证,如王木营蔬菜种植合作社、北菜园、三分地有机农场、三生万物生态农场等,另,有蔬菜产加销一体化、以生产服务为主及购买服务为主的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9家,其中国家级25家,市级14家。


4、设施蔬菜产业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


为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支撑能力,北京市2009年成立了果类蔬菜创新团队,2014年成立了叶类蔬菜创新团队,设施蔬菜领域现有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条件平台11个,为发展高效设施蔬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创造出了黄瓜年亩产2.6万kg的高产典型,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了38kg/667平方米的设施番茄产量,农业用水总量由2001年的17.4亿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3.7亿立方米。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实现温湿度自动控制、智能化施药、水肥一体精准施入。在贮藏加工方面,重点推广了鲜活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电商高效配送保鲜、蓄冷保鲜等技术,“十三五”期间农产品采后损失率由28.5%降低至16.6%。在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截止2019年底,北京市共建设14个部级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创建了一批蔬菜基质化生产基地,基质化示范面积1500亩,建设基质化栽培基地45家。以番茄基质化栽培为重点,研究形成了7套蔬菜基质化生产标准化技术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市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达93家,覆盖面积0.19万公顷。


5、设施蔬菜产业服务体系逐渐完备


北京市通过培育全科农技员队伍、建立以供销社系统“首都农资”连锁服务为主体的农资连锁销售方式,推动服务“下沉”,形成了建立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新机制。截止2019年,北京市建有市级专业质检中心6家,区级综合检测中心13家,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100多家,依托村级全科农技员和村级植物疫病监控站,实现了监管链条向村级延伸。同时大力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目前,北京市提供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32个,其中,22家为企业性质。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已达16支,专职从业人员达300余人,服务模式正从代防代治、阶段承包防治向全程承包防治转变,服务内容也在由原来的单一施药、棚室消毒、土壤消毒向全程防控转变。此外,北京培育了10多家产业化联合体,引导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开展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如,延庆区建立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与营销流通体系联合体”,由国有龙头企业-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服务、科技创新、检验检测、电商销售、物流配送5大联盟,共同经营延庆区“妫水农耕”区域优质农产品品牌。怀柔区的北京食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三山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组织10家成员成立,生产加工主体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合同,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参与入社农户共计600余户,年户均收入可达3万余元。


二、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面临的问题


1、设施蔬菜优质不优价,“小特产”还不是“大产业”


在北京市各级机构的综合推动下,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设施蔬菜质量安全性逐步提高。但北京市高品质蔬菜的市场议价能力不足,蔬菜生产经济效益有限,致使设施蔬菜市场出现优质不优价现象。如,2017年,北京市设施西红柿销售价格2.5元/kg、净利润4478.3元/667平方米,均低于2.8元/kg、5009.4元/667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北京设施蔬菜生产成本偏高,北京设施西红柿每667平方米生产总成本分别比天津、河北和全国平均水平高2603.1元、232.5元、380.1元。其中,主要是每667平方米物质与服务费用支出比天津、河北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009.9元、795.4元和1553.9元。而随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煤改清洁能源、农业绿色发展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北京农业用水、用电、用气、绿色生产等生产成本也在持续上涨。此外,北京蔬菜生产的土地成本也明显高于天津、河北。


2、设施蔬菜生产硬件不硬,设施闲置和不足并存


京郊蔬菜设施从建至今有10余年,其中大兴、顺义、通州等区也有大面积大棚、简易温室等,存在设施陈旧,温室温光性能不达标,外覆盖材料的保温性差等问题,急需更新换代。一些乡镇对设施蔬菜发展存在盲目性,注重硬件建设投入和设施面积的扩增,但对实际生产成本和技术能力估计不足,出现设施不生产反而比生产赔的少的现象,使得部分棚室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另外,远郊区蔬菜采后运输距离远,设施蔬菜生产场地的水、电、路、冷藏车和冷库等附属设施设备也存在配套不足的问题,使得温室、大棚建成后不能投入生产,蔬菜采收后只能在地头销售,价格大打折扣。如,延庆区虽然具有生产高品质蔬菜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条件,但冬天生产量少,设施利用率低,周年供应难以实现。


3、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软实力不强,生产效率难提升


一是设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据调研,园区建设和管理者大多不懂技术,而多数一线种植户在60岁以上,且后继乏人。这些农户文化水平偏低,很难掌握复杂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设施高产栽培仍靠传统种植经验引领。但不同品种蔬菜种植方式与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对技术员水平要求高,产业现有效益难以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二是设施蔬菜种植管理技术跟不上。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必然要将一部分粮田转为菜田。而设施栽培技术比种粮食复杂得多,且经验色彩浓厚,没有相当时间的历练,难以掌握,更不能高产高效。调研显示,农户由于设施蔬菜茬口安排技术缺乏,没有合理搭配设施与露地蔬菜采收时间,设施蔬菜生产优势无法凸显,甚至出现了亏损。三是设施机械化率不高。目前,北京设施农业中的播种、育苗、移栽等工序可实现机械化,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自动化机械均处于实验研究或者示范推广阶段。北京市蔬菜生产农机化率仅为36%,远低于一般作物生产95%以上的机械化率平均水平。


4、设施蔬菜生产规范性不足,产业链协作水平不高


北京设施蔬菜以散户种植为主,其中超三分之一棚室转租为外埠农民承包,这部分农户种植品种结构不统一,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延伸拓展受限。从产业链协作水平看,产前蔬菜集约化育苗服务能力不足。如,延庆区蔬菜种苗年需求量为7500万株左右,本地育苗场供苗能力不足30%。产中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不强,服务队伍年轻,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及与农户沟通技巧欠缺。产后从事蔬菜生鲜存储、加工鲜切、包装流通、冷链物流等关联产业的企业不多,蔬菜主要销售方式是批发市场及中间商,社区团购、订单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方式采用率较低。


三、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


1、基于北京生产空间有限特点,要优化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布局


由于北京土地资源、水资源紧缺等原因,可供蔬菜生产的面积受限,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蔬菜产业集群显示度,需做好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北京产业集群建设定位和目标。坚持首都特色、区域协同、示范全国的原则,将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打造成高质量蔬菜供给基地、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样板”。二是打造产业集群核心区和增长极。以北京设施蔬菜传统种植区为核心区,充分发挥示范园、专业镇、专业村等增长极带动作用,由点带面,推进园镇村一体化发展,带动周边设施蔬菜生产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绿色安全生产、高效管理等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三是打造产业集群的辐射区。近年来,北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外埠蔬菜供给市场化体系,如,打造环京“1小时物流圈”和30万亩外埠蔬菜生产基地,成功探索了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这部分区域是产业集群核心区企业产业链延伸部分,也是聚集效益和创新效益的溢出区域,将成为产业集群建设重要支撑。


2、基于北京生产高成本限制,要运用节本增效措施确保蔬菜生产可持续


北京本地蔬菜生产面临着规模效益差、单位劳动力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高等问题,要求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应围绕节本增效的目标,发挥设施农业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特征。一是采取节约成本措施。如,改善种苗质量,提高产品的抗病性和质量,减少在相关种植技术上的技术采用成本。探索高效种植模式,研发专门用于温室内果类蔬菜的植保机械,提高温室设施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技术水平;二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设施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管理效率,将更多地技术集结于蔬菜生产的全过程,突破自然条件对蔬菜生产的制约,通过调控生产投入、进行科技干预,掌握调控蔬菜产能的主动权。三是挖掘农业生产多功能性。变革只生产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挖掘设施蔬菜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多种功能融合发展,提升设施蔬菜生产附加值。


3、基于鲜活蔬菜产品特点,要重视全产业链和服务体系建设


首都大市场优势及设施蔬菜产品的鲜活、种类多的特性,要求尽量缩短供需间隔,因此,要重视产品供应链建设。一是突出产后带动能力。尤其发挥具有销售能力的企业对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纵向带动作用,倒逼设施蔬菜生产品种更新、绿色生产技术运用、产品加工水平提升等规范高质量发展;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关联,促进了相互沟通与信息交流,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持续创新力。二是重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蔬菜生产能力建设,离不开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体系与之配合。专业化服务是将信息、金融、科技等现代要素纳入现代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是营造共生性、合作网络的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四、推进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几点建议


1、优化空间布局,重塑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在宏观区域布局上,结合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与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大兴、顺义和通州等蔬菜产业优势区,强化蔬菜产业地理聚集效应,继续弱化海淀、丰台和朝阳等区域的蔬菜生产供给功能,提高该区域的休闲旅游、人文绿色和科技示范的服务功能,稳定延庆、昌平和怀柔等北京西北部区域的蔬菜生产基本保有量。在产业集群内部布局上,北京市还应立足南菜园、北菜园和东厢菜园三个传统蔬菜产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农业科技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建设为载体,打造若干个设施蔬菜“专业镇、专业村、百亩园”等,将其作为产业集群建设的增长极。重点开展设施蔬菜产业高新技术、现代化装备、优良品种展示,推动设施蔬菜生产与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为周边产业发展做好示范和经验总结。加强京津冀农业产业协作,利用环京资源,建设一批外埠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完善协作机制。


2、增强科技源头供给,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发挥北京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围绕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协同创新网络,增加科技源头供给能力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一是加强设施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以北京市蔬菜产业创新团队为依托,组织科研专家、推广及企业技术人员,组建设施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攻关团队。围绕北方地区设施蔬菜高产优质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温室设计及配套装备引进及研发、产后贮运及保鲜技术研究等蔬菜生产关键环节,系统梳理瓶颈技术问题,制定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技术研究清单,组织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二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相关企业围绕高效设施开展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利用企业的快速复制和创新能力,加快种业、专业化资材、设备、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三是建立政产学研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发挥北京设施农业科技服务联盟作用,集聚北京市领域单位,组织各类产业链对接活动,推动政产学研合作。通过举办大型设施蔬菜行业各类活动,包括研讨会、观摩会等,提升北京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的显示度。


3、提升营商软硬件环境,筑牢产业发展新根基


以市场为导向,提升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打造一批稳定生产基地,创新全产业链营销模式,满足北京市民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一是提升设施蔬菜硬件水平。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对原有老旧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温室结构和环境调控性能。新建设施尽量以经济实用的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减少大型连栋温室投入。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越冬生产管理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建议新入行农户从大棚蔬菜种植做起。二是推进一批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为重点,提升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水平,打造一批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标准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打造全产业链营销模式。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直销新模式,鼓励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社区菜市场、大型连锁超市、酒店餐厅、企业食堂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蔬菜零售网络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四是推进设施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开展“设施蔬菜生产+”互联网、旅游、会展、科普教育等活动,提高设施蔬菜产业附加值。


4、培育社会化专业服务主体,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


按照主体多元、功能互补、竞争充分、融合发展的原则,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一是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融合。经营性服务主体重点拓展农资供应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业务;以政府为代表的公益性服务主体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融资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证等外部性较强业务。二是积极拓展设施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实现产业链全过程服务。产前加强设施栽培品种采购、种苗繁育、专业化移栽、生产设施建设和维修服务等,产中加强蔬菜生产废弃物处理、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设施生产专业化农机具作业服务等,培育专业化技术服务组织,提供全程化托管服务。产后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采后处理及冷链物流服务主体,探索开展专业化品牌推介和电子商务、农业保险等,构建设施蔬菜生产营销服务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

推荐内容
小蜂观察:云南省宜良县马街镇蔬菜产业发展简析
蔬菜
2024-04-25
小蜂观察:云南富源县竹园镇红蒜产业发展分析
蔬菜
大蒜
2024-04-25
小蜂观察:宣威市虹桥街道蔬菜产业发展分析简报
蔬菜
2024-04-25
小蜂观察: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香菜产业丰收季分析简报
蔬菜
2024-04-25
小蜂观察: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辣椒产业发展分析
蔬菜
辣椒
2024-04-25
小蜂观察:云南省施甸县蔬菜产业达28万亩,产值超5亿元
蔬菜
2024-04-23
小蜂观察:云南施甸县蔬菜产业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蔬菜
2024-04-23
《农小蜂:全国蔬菜地头价月度分析报告(2024年3月)》
蔬菜
2024-04-22
《农小蜂: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监测周报(2024年第16周)》
畜牧业
水果
蔬菜
水产
2024-04-22
小蜂观察:云南省会泽县乐业镇辣椒产业发展分析简报
蔬菜
辣椒
2024-04-17
关注我们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微信:nxf365
反馈建议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