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积分:0
开通VIP会员 · 享八大权益
未开通
农小蜂VIP , 您的专属数据定制管家
立即开通
退出登录
《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
粮食
来源:农科智库
2022-12-01
3213 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

来源:农科智库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俊红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作为粮食主销区和首善之区,北京理应走在前列,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一道,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担。然而,北京农业农村情况较为特殊,“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特点,决定了北京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和需求缺口较大。2022年北京市圆满完成粮食年度生产任务,但面临着耕地有限、粮食比较效益偏低、超大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等问题。为深入了解北京市粮食生产经营情况,2022年7-9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粮食作物研究岗位专家团队,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座谈结合方式,赴房山、密云、延庆和顺义四个区开展调研,分析了北京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北京市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提供决策参考。


一、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谁在种地


1. 北京粮食生产经营呈现规模化。当前,各村粮田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种植条件较好的地块,主要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的方式,由同村或邻村大户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集中连片作业,提升了作业效率。二是新增复耕复垦地块,主要由村集体或镇政府统一管理,有的是集体种植,有的流转给大户种植,有的委托社会化服务主体种植。三是由小农户承包的耕地,占比较小,由农户自己种植。这部分农户与农业的“粘性”较低,大多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只要价格合适就进行土地转租。


2.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种植主力军。粮食种植主要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小规模农户为辅。如,顺义区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北京市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北京万顺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均超过万亩,三个合作社种植粮食面积占顺义粮食面积的21%。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但种植技术先进,还能确保完成全区粮食种植应急性任务。


(二)怎么种地


1. 粮食生产具有较高机械化水平。北京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各类粮食种植主体驾驶农机完成粮食生产作业成为普遍。北京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100%,籽粒玉米除山区半山区外,平原地区耕种收机械化率接近100%。北京市探索了“机农结合”粮食经营模式,种植户从单纯粮食种植或农机服务,向粮食种植高度机械化、先进农机具试验示范、农业综合服务等种植服务一体化转变。还有一些农机合作社通过与小农机手、粮食种植大户之间建立服务联合体,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化服务能力。


2. 科技支撑科学种田水平提升。各级政府压实粮食责任,多渠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顺义区小麦受秋汛影响播种延后,但在顺义区农技推广部门悉心指导下,2022年春小麦产量又创新高,单产达到357公斤/亩。各技术服务部门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种植科技水平。玉米主推单粒精量播种、缓释肥一次性和合理密植等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三)种的怎么样


1. 粮食单产水平保持稳定,但有较大提升空间。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4万亩,产量达37.8万吨,平均单产为413.57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7.0公斤/亩)。小麦近6年平均产量360.8公斤/亩。被誉为“京郊麦收第一村”的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单产达到了610.8公斤/亩,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67倍。籽粒玉米全市平均产量448.6公斤/亩。而延庆区作为春玉米主产区,普通地块产量在600公斤/亩左右,有水浇条件的地块产量可达1000公斤/亩以上。甘薯平均产量为1924.4公斤/亩。在较好的栽培条件下,产量能够达到3000公斤/亩左右。谷子平均产量167.8公斤/亩。专家调研显示,“京谷5”在延庆区四海南湾村产量达到400公斤/亩,“张杂5”品种在有水浇条件下,最高产量可达到800公斤/亩以上。


2. 粮食种植绿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粮食种植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投入量总体上有所下降。采取増施有机肥方式,提升土壤质量。北京市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5%。粮食种植户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如,密云区积极推动以西葫芦峪村、金叵罗等村谷子、甘薯产业基地作为基础,以农耕体验、休闲观光、采摘游玩等活动为主线的三优农田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葫芦大观园、人间花海等节点建设,促进一产与三产深度融合。


(四)卖的怎么样


1. 粮食销售方式多元化。北京地区大宗粮食作物(小麦和籽粒玉米)普遍由外地粮商前来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不存在卖难的问题。对于鲜食玉米、红薯、谷子等特色作物,通常有订单销售、互联网销售(电商等)、休闲采摘、田间地头零售四种销售模式。随着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销售模式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 种粮效益总体不高。调研显示,小麦、籽粒玉米的成本利润率较低,但种植的过程管理相对容易。北京市区政府对于粮食种植提供了多项补贴政策,其中农户能获得的种粮补贴包括:良种补贴50元/亩、地力补贴300元/亩、有机肥补贴480元/吨。密云结合“环湖粮”绿色种植要求,为甘薯、谷子种子(种苗)补贴80%费用。但由于种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尤其农资成本上涨比较多,粮食种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表1 主要粮经作物成本收益情况


二、北京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生产自给率偏低


1. 粮食播种面积偏小,总产量不高。自1978年北京市有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记录统计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与功能疏解的影响,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从最初的1036.5万亩一直减少,直到2019年达到最低点69万亩,此后在政策扶持下播种面积逐渐回升。但与其他粮食主销区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小、总产量不高。北京粮食单产总体水平不高。2021年北京粮食单产为413.57公斤/亩,尽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7.0公斤/亩),但与全国排名前两位的上海(533.1公斤/亩)和新疆(473.3公斤/亩)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2 北京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


2. 北京市粮食供需缺口较大。与国内其他主销区相比,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按人均消耗400公斤/年粮食安全标准计算,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粮食自给率为4.3%,能满足94万人消费需求,近2100万人靠粮食输入。上海粮食总产量为93.69万吨,粮食自给率10.7%。据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显示,2021年北京市粮食供给554.3万吨,其中,自产37.8万吨,粮食自给率6.8%,人均实际消耗粮食标准253公斤/年,意味着有超2000万人粮食消耗依赖输入。


表3 我国粮食主销区自给率比较(2021年)


(二)土地租期不稳,基础设施不完善


1. 土地租期不稳定。与传统农区不一样,北京地区土地具有一定金融属性,这也是关系粮食生产“卡脖子”问题。北京地区农民对土地问题比较敏感,担心失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愿意签订较长期限的合同关系。土地流转多以口头协议为主,土地经营权一年一变,粮食种植户投入存在短期行为,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还有的种植户存在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情况。


2.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平原造林及一些规模化的建设用地,破坏了以前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土地农林间隔,碎片化,不好做基础设施,水沟不通畅。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农户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烈。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1. 农机服务实力不强。规模化粮食种植,仰仗农业机械化实现提质增效。自2014年北京实施“调转节”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50%,农机社会化服务总体规模在缩减,服务组织人数占比低,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比较少。


2. 粮食产后晾晒场地缺乏,仓储加工能力不足。粮食规模化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少成片大块的晾晒场地。目前,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等粮食收获后必须立马销售,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无法晾晒、加工。


三、促进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粮食产业发展政策,确保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1.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稳步提升粮食自给率。通过加大复垦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挖潜,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改良种子、提升栽培技术、加大技术集成等加大技术供给,各类作物单产水平将有望能提高50%以上,进而能有效提升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


2. 坚定不移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生产上,坚持规模经营与生产托管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对于已经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种植区域,要在稳定经营主体信心的基础上,确保种植面积。对于小农户和规模化困难的区域,大力推进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确保种好每一块地。


3. 明确不同粮食作物定位,引导各区将不同功能粮食作物种植类型、面积落实到具体地块。对于小麦和籽粒玉米,以“稳面积、保产量、提质量”为核心,以中央制定的粮食生产任务为基础,确保粮食生产空间。鲜食玉米、杂粮等作物,要围绕城市居民“菜篮子”需求,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市场潜力和科技优势,从高端品种选育(产前)、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推广(产中)、新型销售模式(产后)三个环节发力,鼓励鲜食玉米、甘薯、谷子等杂粮种植,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种植户、合作社相应的政策补贴。


(二)稳定承包地租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1. 探索多元化土地经营模式。探索推进以土地入股方式将农户承包土地转换为村集体股权,土地由村集体统一出租、入股等方式与农业企业合作,收益由农户按相应股权份额分红,用土地股权化解决土地规模化问题。规范农村承包地流转行为。对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参与竞标的涉农企业资本、农业经营条件等进行约束;对竞标地块进行限价,约束明显不合理出价行为。


2.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继续加强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对于复耕复垦土地,加大整理力度,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协助规模种植农户解决不利于种植的遗留问题。


(三)提升现代化农机装备水平,创新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1.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能力。一是扶持大中型服务组织做大作强。对发展质量较好的大中型农机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用地、农机融资、农机保险等扶持力度。二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加大规模农户的农机库场地、农机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支持力度,帮助农机户补装备短板。三是加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鲜食玉米收获机械、山区半山区小型农机、谷子收获机等产业急需新型装备研发力度。加大粮食增产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工作,依托规模种植户大力推广节本增产技术,优质增效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


2. 引导社会化主体为小农户服务。发挥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引导作用,在中央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项目基础上,增加市区级财政投入。鼓励签订长期稳定土地流转合同和生产托管合同,并对服务“小散偏”农户的主体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如生产托管、折股量化、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模式,鼓励服务主体将农业经营利润更多地向农户倾斜,提高小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积极性与获得感,从而充分释放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活力。


3. 探索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解决粮食产后收储加工难题。借鉴其他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银行”经验,建立粮食收储中心。粮食规模化(籽粒玉米、小麦)种植必然要配套晾晒、加工、仓储等场地。各区可考虑参照设施用地办法,统一建立粮食“收、烘、储、运”四位一体的仓储物流中心,并探索建立“粮食银行”机制,为农户进行粮食安全储存,农户根据市场行情自行选择结算时间,解决粮食收储和售价不高问题;仓储中心与粮库、加工企业形成“订单模式”,形成稳定的外销渠道。

推荐内容
小蜂观察:云南省建水县甸尾乡马铃薯产业
粮食
马铃薯
2024-04-25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大对全省种粮大户支持力度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粮食
2024-04-23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绿剑护农安”农业执法行动的通知
粮食
2024-04-23
关于印发《2024年黑龙江省“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的通知
粮食
2024-04-09
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2024年“绿剑护粮安” 执法行动的通知
粮食
2024-04-08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2024年粮油生产工作的通知
粮食
2024-04-02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山西省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方案的通知
粮食
2024-03-22
《农小蜂:2024年中国小麦成本收益分析报告》简报版
小麦
粮食
2024-02-22
《农小蜂:2024年中国小麦成本收益分析报告》
小麦
粮食
2024-02-22
2023年1—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经济运行
粮食
棉花
油料
蔬菜
2024-02-07
关注我们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微信:nxf365
反馈建议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