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和“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决定开展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和“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活动,现将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方案和“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3年3月20日
附件1
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以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挥乡村食品供给、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康养健身等功能,建设一批资源富集、设施完备、业态丰富、创新活跃、联农紧密的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强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格局,满足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打造区域一流、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目的地。
——绿色引领、创新活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利用协调并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促进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积极引导各类返乡入乡在乡人才创业就业,创新业态模式。
——整合资源、传承文化。依托江河湖海、山林岗地、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稻田、菜园、茶园、果园、花海等农业产业资源,强化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特色农业等资源整合利用,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农庄、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强化对农村传统文化、地方农耕文化、民间技艺、风物特产等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
——跨界融合、联农带农。立足农村特色产业资源和乡村独特自然文化资源,跨界配置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康养、体育、时尚等资源要素,强化各要素间交叉重组、渗透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产业链就业等各环节实现增收,有效实现多主体共赢获益。
(三)基本内涵。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是指县域内(或跨县域)半径20公里或直径半小时车程范围内,地域特色明显、优势资源突出、经营主体集聚、服务设施完备、游线设计新颖、休闲内涵丰富、功能开发多元、联农带农突出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集聚区。
(四)主要目标。围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紧扣“苏韵乡情”之“乡产”“乡游”“乡食”“乡宿”4个细分品牌培育打造,2023-2025年建设30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提供更加优质的“吃、住、体、游、购、娱、商、学、健”等休闲服务,形成一批体制机制新、政策集成优、资源要素活、联农带农紧的休闲农业高地。
二、建设条件
(一)资源优势明显
资源条件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鲜明性,具备以下两项条件以上:
一是具有世界知名或全国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精品区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稀缺资源。拥有全国独特的江海山林、草木森林、河湖湿地、滩涂沙洲、美丽田园等重要地质地貌,或具有农耕文化、历史人文、古老传说、古村古镇古街、古建遗存、传统技艺、戏剧曲艺等民族民俗风情。
二是具有全省知名的休闲农业资源。精品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以及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企业和著名旅游景区、名胜风景区、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等资源。
三是具有区位优势和区域鲜明的休闲农业资源。精品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临近重要旅游景区、交通物流节点、城乡结合带等。具有丰富乡土文化、多样农耕体验、精彩农业节庆、优秀“乡游”场所,以及主题创意农园、农耕实践基地、康美基地、乡村休闲运动基地等特色休闲基地和“土特产”“乡土地标菜”等“乡字号”“土字号”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二)设施条件良好
一是基础设施完备。精品区内具备良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的接待服务能力。各休闲农业园区景点的停车场、游客中心、公厕、外部交通、内部通道、水电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餐饮、住宿、购物、休闲体验、度假养生、康体健身等设施条件符合相关建设要求和标准,公共安全、卫生健康、教育培训等配套建设相对完善。
二是生态环境优美。精品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优良,绿化覆盖率较高,卫生厕所普及率高。各休闲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民宿)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污水污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机制。农村人居环境美化、亮化,干净、整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或休闲农业精品村。
三是乡村治理有效。精品区内生产生活设施完备,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强,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民风淳朴、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农民向上向善、孝老敬亲、重义守信。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保存良好,农村传统文化、地方农耕文化、民间技艺、风物特产等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三)产业发展领先
一是产业规模较大。精品区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相融合、“研学体”共推进的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休闲农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主要指标(包括经营收入、接待人次、人均消费水平等)在全省领先。苏南地区精品区年游客接待量200万人次以上,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8亿元以上、年增幅超过15%;苏中、苏北地区精品区年游客接待量150万人次以上,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年增幅超过12%。
二是业态融合发展。精品区业态创新活跃,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农耕实践基地、康美基地、休闲运动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主题创意农园等业态类型丰富,至少具有5项上述类型,且分布在精品区范围内各乡镇。拥有至少1家全国美丽休闲乡村、2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0家以上在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至少1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并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取得良好经营效益。
三是联农带农明显。精品区产业带动能力强、城乡融合发展好,初步形成“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发展格局,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业,联农带农机制健全。从业人员中农民占比60%以上,精品区内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0%以上。经营农家乐、乡村民宿等小农户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
(四)组织保障有力
一是规划布局合理。制定精品区建设规划或建设方案,发展思路清晰,功能定位明确,布局结构合理。休闲农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产园融合、产村融合、产镇融合和产城融合格局。
二是政策体系完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农业纳入乡村产业振兴重要内容,在用地保障、资金安排、金融支持、公共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有务实的举措,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特别在解决供地和融资难题方面有实质性举措,政策导向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强。
三是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推动精品区建设,信息咨询、宣传推介、管理培训、业务指导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广、标准高。行业管理规范,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庄农园、休闲乡村等管理制度健全,近三年无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事件发生。政府引导有力,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打造、多机制联结、多模式推进的格局。
三、申报环节
(一)申报数量。各设区市根据本地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每年组织申报1-2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省农业农村厅择优公布10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名单,其余纳入精品区项目库,列入规划期重点培育建设目录。
(二)申报程序。申报主体为县(市、区),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申请,设区市农业农村部门遴选上报。
(三)申报材料。申报文件、申报书(包括申报表和佐证材料)、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规划或建设方案、精品区建设图片视频资料等。建设规划或建设方案应充分体现精品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主要内容、产业模式、环境影响评价、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内容。如有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以附件形式一并提供。
(四)申报时间。各设区市农业农村部门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在8月31日前提交2023年精品区申报材料。
四、评估环节
(一)专家评审。为确保精品区建设评审结果公开、公平、公正,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力量,根据申报条件对各市申报材料进行评审,适时开展现场考评。在充分考虑各地资源条件、产业水平及工作基础等基础上,提出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议名单,并在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示。
(二)发文公布。公示无异议后,省农业农村厅发文公布。
(三)定期评估。建立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动态运行监测机制。自精品区公布次年起每年12月25日前,设区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审核后的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与发展总结报告及监测数据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省里组织综合评估。评估达标的精品区继续保留资格。对评估不达标的精品区,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设区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市级负总责、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作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协调,加大投入,强化指导,重点打造。休闲农业精品区所在县(市、区)要成立由农业农村部门、涉及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精品区建设指导组,细化实施方案,统筹项目资金,强化责任落实,有序推进休闲农业精品建设。
(二)加强政策扶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金融、文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资金安排,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
(三)加强宣传推介。各地要高度重视宣传推介,边建设边总结,树立一批典型,打造一批品牌。注重和市场对接,加强休闲农业精品区特色景点线路、典型模式案例等推介力度,营造推动全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联系人: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王卫生,025-86263733。
附: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申报书
【查看政策原文:关于开展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和“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