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草种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在提升优良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能力方面。国家林草局在1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通过持续的努力,我国草种自给率逐步提高,2024年各类草种产量超过7万吨,同时进口草种6.62万吨。尽管国产草种生产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但面对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和城乡绿化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缺口。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林草局计划在2025年继续扩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预计各地草种繁育基地达产面积将增至80万亩以上,生态修复用草种生产总量有望超过3万吨。此外,通过加强“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种苗保供工作,以及组织供需对接会、签订草种供需协议等措施,进一步疏通草种供需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国家林草局对草种业的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到科研攻关,再到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发力推动产业进步。特别是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启动科研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了草种业的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提升。例如,近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的目标。
在草种繁育基地建设方面,中央资金的支持带动了地方的积极性,目前已经形成多个大规模优良乡土草种扩繁基地,如青海20万亩披碱草种子、内蒙古10万亩羊草种子等。同时,蒙草集团、三江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涌现,以及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羊草小镇等亮点项目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草种业的发展。
科研攻关也是国家林草局关注的重点。通过启动草种科研攻关项目,立项资金超过10亿元,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聚焦生产和应用实际需求,开展优良草品种选育、大规模扩繁和生产技术革新等研究。这些努力有助于解决草种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草种的质量和产量。
最后,国家林草局还强调了提高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性。通过编制实施方案、布局建设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分库等措施,加强了对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工作。同时,积极推进国家级草品种审定,聚焦生态价值和饲用价值,陆续审定通过多个国家级草品种。
综上所述,我国草种产业在政策支持、科研攻关、基地建设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草种产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