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禄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产业强县、生态立县”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林下经济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探索出一条以合作社为主体、市场化为导向、联农带农助增收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产业布局合理,立足禄劝资源禀赋
禄劝县成立专班,印发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实体化运行工作方案,成立六个指挥部,由县“四班子”相关领导任指挥长。其中农林产业指挥部下设一个工作专班,负责统筹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产业。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一盘棋”谋划、“分片区”实施,在轿子雪山等高海拔周边乡镇种植天麻、续断等耐寒性中药材;在云龙水库等中海拔周边乡镇种植当归、附子等耐水性中药材;在乌东德等干热河谷乡镇种植重楼、黄精等抗旱性中药材。通过高位统筹、科学布局,既有效避免了县域内同质化竞争、相互压价的风险,又真正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落到实处。截至目前,禄劝县成功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镇2个、专业村26个,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2个。
二、打造示范基地,示范引领更加明显
大力实施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的中药材种植“百千万工程”,合理布局、新建、改造、提升一批林下种养殖示范基地,很多乡镇都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林下经济示范点。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家(轿子山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乌天麻、滇重楼、附子3个林下中药材产品获昆明市绿色食品“10大名中药材”荣誉称号,禄劝青花椒成功获得绿色认证和中国有机认证,松子、板栗、核桃成功申报为“中国有机、欧盟有机”双认证,年出口交易2000余万元,是昆明市首家林产品出口交易的县区。禄劝西洋参、乌天麻、滇重楼、野生菌、乌骨鸡等林下种植养殖成效明显,年均种植养殖约5万亩、林菌100余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荣获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首批“云药之乡”,也是昆明市中药材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云南省中药材“一县一业”重点帮扶县。
三、组建专家团队,技术服务更加到位
分别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农科院、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朱兆云,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等一批专家团队亲自到禄劝开展业务指导。省、市、县累计派出三级科技特派员322人,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3.56万人次,组织生产技能培训1107期,培训贫困农户2.14万人。通过精准的技术指导,禄劝西洋参、乌天麻、滇重楼、野生菌、乌骨鸡等林下种植养殖成效明显,年均种植养殖约5万亩、林菌100余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荣获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首批“云药之乡”,也是昆明市中药材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云南省中药材“一县一业”重点帮扶县。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优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对产品进行保底收购,帮助贫困群众应对市场、自然灾害等各类风险,增强群众参与林下经济的积极性。让农户入股分红得股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出售产品得现金、基地务工得薪金。截至目前,林下种养殖实现联农带农务工人员1.8万余人、30余万人次,带动800余户增收致富,支付农民工资接近4500余万元。同时,我们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黄杉、大花野茉莉、云南油杉”三个禄劝特有良种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林业+旅游”,森林景观利用面积约20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乡村66个、国家森林乡村23个,为禄劝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打牢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