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资源禀赋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凭借复杂多样的地形和优越的光温水热条件,孕育了1119种药用植物资源,其中重点药材种类占云南省半数以上。近年来,该县将中药材产业定位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以砂仁、草果为核心,逐步形成多品种协同发展的格局。截至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44万亩,覆盖3万余户农户,农业产值超20亿元,户均收入达5万元,成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
二、产业发展核心模式
党建引领,组织化推进
马关县创新“党支部+”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串联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例如:大栗树乡新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兴明示范种植,带动60余户农户参与,2024年人均收入2.5万元,产业规模达1150万元。
木厂镇“541”分配机制:农户、企业、村集体按5:4:1比例分红,实现利益共享,提升农户参与积极性。
多元主体联动,全链条发展
推行“企业+集体经济+农户”合作模式,整合产业链资源: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如万吉合作社通过450亩黄精基地,年支付土地流转费50万元,带动9000人次务工,劳务支出超100万元。
加工配套延伸:建设本地加工厂,促进一二产融合,提升附加值并解决就业。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县政府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技术培训、订单农业等举措降低农户风险。例如,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稳定销售渠道。
三、成效与亮点
集体经济壮大:通过资源盘活和合作共建,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如木厂镇村集体占比10%的分红机制。
联农带农显著:产业覆盖超3万户,户均收入5万元,远高于传统农业收益。
生态与经济协同:中药材种植契合山区生态条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四、挑战与建议
潜在风险
品种结构单一(砂仁、草果占比高),市场波动可能影响收益;
加工环节仍较薄弱,精深加工能力待提升。
发展建议
科技赋能:引入良种繁育、GAP种植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
品牌建设:打造“马关药材”地理标志,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路;
多元保险机制:探索价格指数保险,降低市场风险。
五、结论
马关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组织创新、利益联结和全产业链布局,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特色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溢价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