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乡以“林+药”立体生态种植模式为主导,重点发展砂仁、薏苡、沉香、石斛等11种中药材,其中砂仁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亩产100斤,年总产值约50万元。截至2024年10月,勐腊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6.09万亩,产量0.19万吨(干品),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二、发展模式与成效
1. 立体生态种植模式
象明彝族乡采用“林+药”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砂仁等中药材在林下种植,既减少耕地占用,又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 订单农业保障销路
当地推行订单种植模式,与市场对接,解决农户销售难题,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农户种植信心。例如,砂仁产业通过订单收购,稳定了农户收入,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3. 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象明彝族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该产业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动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村民岩汶表示:“今年的砂仁长势良好,明年有望丰收,希望中药材产业能进一步扩大。”
三、资源与品种优势
勐腊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803种,涵盖143科505属,包括真菌、蕨类、裸子及被子植物等。目前重点推广11个中药材品种,其中:
砂仁: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显著;
薏苡:产量最高,市场需求稳定;
其他特色品种:如沉香、石斛(金钗、铁皮、鼓槌、流苏)、滇重楼、滇黄精等,具有较高市场潜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
扩大标准化种植:推动中药材种植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品质和产量。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象明中药材”区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探索中药材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如开发药用提取物、保健食品等。
科技赋能: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监测、精准施肥,提高种植效率。
政策支持:结合“三县一中心”建设目标,争取更多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过生态种植、订单农业和产业带动,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未来,若能在标准化、品牌化、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该产业有望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农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