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优势
池州市依托“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的生态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食用菌等特色产业,2024年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435.6亿元(同比增长16.35%),其中三大主导产业(黄精、鳜鱼、富硒产品)产值120亿元,增速高达50%。
核心优势:
生态资源:富硒土壤、优质水源为有机农业提供天然基础;
政策支持:政府推动“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配套资金、品牌、金融扶持;
工业化思维:以二产加工带动一产种植、三产销售,提升附加值。
二、重点产业分析
1. 九华黄精产业
规模与效益:在地面积12万亩,产值30亿元,加工企业30余家,开发产品近50种(如黄精丸、黄精茶);
典型案例:九华府金莲公司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2024年加工量8000吨、产值1.26亿元(较2023年增长200%);
带动作用:青阳县三义村通过“林下套种+企业兜底收购”模式,户均增收9000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2. 池州鳜鱼产业
养殖规模:全省首位(4.3万亩),试验工厂化养殖、稻鳜共养模式;
加工集群:大渡口农产品加工园集聚企业30余家,2024年产值50亿元;
金融创新:“鳜鱼贷”解决囤货资金压力,单企业可获贷700万元。
3. 富硒与食用菌产业
品牌建设:东至黑木耳、羊肚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石台硒米获“皖美大米”奖项;
产量产值:食用菌产量15.4万吨、产值达19亿元;茶园面积36.45万亩、产量1.36万吨,综合产值67.1亿元。
三、发展模式与创新举措
全产业链整合
从种苗繁育到加工销售,建立标准化体系(如黄精产业省级示范区);
园区集聚效应显著,7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就业1.13万人。
品牌化与市场化
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农交会等展会,扩大长三角市场渗透;
2024年新增绿色食品项目106个(总投资128.63亿元),亿元项目47个。
科技与金融赋能
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百万元(如黄精新品开发);
创新“农产品仓单质押”模式,降低流通环节成本。
四、挑战与建议
现存问题:
部分产业规模偏小(如食用菌)、品质稳定性不足;
长三角市场竞争加剧,需强化差异化优势。
建议方向:
强化科技支撑:联合院士团队深化深加工技术(如黄精药用价值开发);
拓展渠道:利用电商直播、社区团购提升线上销售占比;
区域协同:与沪苏浙共建冷链物流网络,降低运输损耗。
五、未来展望
池州市计划通过3年时间打造“长江中下游食品企业总部基地”,重点推进“1+3+6+N”农业产业化行动(即1个目标、3大产业、6大特色、N项配套)。若持续优化产业链、品牌与政策协同,2025年绿色食品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