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亮点与产业成效
全产业链布局初具规模
榆林市2024年围绕“4+X”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打造4条百亿级和4条十亿级产业链,形成以马铃薯、山地苹果、蔬菜为主导的规模化种植体系。其中,马铃薯深加工领域实现突破,如榆阳区明杰农投薯业项目(投资9.98亿元)引入亚洲产能最高的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构建“田间—加工—餐桌”闭环,带动上万户种植户增收。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种植规模:山地苹果(116万亩)、蔬菜(77.4万亩)、马铃薯(173.6万亩)产量分别达74万吨、222万吨、270万吨;小杂粮(311万亩)和中药材(52.9万亩)稳定发展。
设施农业:鱼河镇依托千座温室大棚发展特色果蔬(如普罗旺斯西红柿、火龙果等),成为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职业农民+合作社”模式推动技术共享与产销联动。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
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2家(国家级6家、省级87家),形成“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例如定边县沃野农业开发公司通过鲜食玉米产业链带动千亩基地建设,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
二、政策与资金支持分析
政策创新
榆林市率先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2024年兑付奖补资金3560万元,覆盖龙头企业、联合体(112家)等主体,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导向。未来规划
2025年将重点扶持原产地加工项目(如马铃薯、小杂粮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探索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的专项奖补,进一步激活经营活力。
三、典型案例与模式参考
明杰农投薯业
模式:全产业链整合+稳定收购机制+就业带动(200岗位+300农民增收)。
启示:通过高端加工设备(法式薯条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破解农产品销路难题。
鱼河镇设施农业
模式:职业农民(如王广荣)技术输出+市场需求导向种植。
启示:差异化种植(西梅、芝麻香瓜等)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四、挑战与建议
潜在挑战
产业链下游(如品牌营销、冷链物流)仍需加强;
小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需进一步深化。
建议方向
科技赋能:推广智慧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拓展:推动“榆林马铃薯”“陕北小杂粮”等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三产融合: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体验项目,延长价值链。
五、总结
榆林市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全链布局”,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2024年成果表明,其模式对西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具有示范意义,未来需在品牌化、数字化领域持续发力,巩固产业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