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规模与核心优势
种植基础雄厚
截至2024年底,开州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超50万亩,年鲜品产量12万吨。其中,关面乡种植木香2.8万亩,产量在2500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40%。
品种体系完善:形成“2(木香、黄连)+3(桔梗、川党参、天麻)+N”的特色种群,2024年新增“渝木香1号”“渝桔梗1号”2个审定品种。
全产业链产值跃升
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0亿元,预计2029年突破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8%。
加工环节贡献显著:全区50余个中成药品种年产片剂31亿粒、颗粒剂2亿袋,加工企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二、产业升级关键举措
科技赋能种植与研发
实施“元胡品种选育”“黄连仿生态种植”等30余项科研项目,培育中医药类科技型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
建立8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形成“产学研”联动体系,推动品种优化与标准化生产。
加工与品牌化突破
“卖药材”转向“卖药片”: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饮片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利润率。
开发药食同源产品30余个(如银杏杜仲茶、天麻百合面)、大健康产品8个,2024年相关交易额超2亿元。
三产融合创新模式
药旅康养:打造三峡药博园、关面木香民宿等10余个文旅项目,年产值近10亿元。
政策支持:2024年投入2.9亿元(含地方债2.8亿元)扶持药材强镇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
三、社会经济效益
带动农户增收:5万余名药农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关面乡泉秀村种植大户(50亩以上)户均收入超10万元。
就业与乡村振兴:形成“以药养山、以山养民”的可持续模式,促进山区资源转化与人口回流。
四、未来挑战与建议
风险提示
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需完善保险与订单农业机制。
药旅项目同质化竞争加剧,需强化品牌差异化(如“中国木香第一村”IP)。
发展建议
深化数字化应用:建立中药材溯源系统,提升品质管控与市场溢价能力。
拓展销售渠道:对接电商平台与国际中医药市场,扩大“三峡中药材”品牌影响力。
结论:开州区通过“科技+加工+文旅”三链融合,正加速从中药材资源大区向产业强区跨越,其“全产业链路径”或成三峡库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