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产业规模:2024年东至县食用菌产量达10.8万吨,一产产值7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形成黑木耳、羊肚菌、金耳、香菇等多品类协同发展格局。
经济效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100万元,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如尧渡镇村民年收入4万元以上),实现“小菌种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目标。
二、产业发展三大亮点
1. 羊肚菌“黄土掘金”:资源盘活与全链服务
模式创新:胜利镇联合村复垦窑厂荒地种植羊肚菌,依托安徽利阳农业公司(联合四川省农科院)提供育种、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亩均产值超2万元。
风险管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降低种植风险,带动两户村民跟种10余亩,形成示范效应。
2. 金耳“科技突围”:工厂化与智能化突破
技术应用:尧渡镇管山村通过物联网、5G技术实现金耳工厂化量产,智慧菌房年出菇10批次,单位面积效益提升300%(14间菌房仅需5人管理)。
市场前景:金耳作为高附加值小众菌种,项目三期建成后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填补中高端食用菌市场空白。
3. 黑木耳“品牌蝶变”:科技赋能与标准化升级
品种优化: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皖黑木耳1号”,亩产值提升1200元以上,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全链提质:推广简化露地栽培、数字化溯源技术,推动4500亩种植基地标准化、绿色化发展,目标打造全国黑木耳产业新高地。
三、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科技支撑:
联合科研机构(如安徽省农科院)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数字化管理(智能控制器、物联网)破解传统种植瓶颈。
政策协同:
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项目(如管山村金耳基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食用菌提质增效”导向与县域规划高度契合。
三产融合:
延伸产业链(研发中心、精深加工平台);
仓储冷链物流配套提升附加值。
四、挑战与建议
风险提示:
羊肚菌等品种对气候敏感,需进一步强化灾害预警体系;
金耳市场教育不足,需加强消费端推广。
发展建议:
科技深化:扩大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抗逆性强的新菌种;
品牌营销:打造“东至菌菇”区域公用品牌,对接电商平台;
联农机制:推广“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共享模式,避免土地流转矛盾。
五、结论
东至县通过“特色品种+科技创新+全链服务”三轴联动,将食用菌产业打造为县域富民样板。其经验可为中西部资源禀赋相似地区提供参考,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转化与市场开拓能力,巩固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