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近期出台《2025年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聚焦种业保护、技术升级、品牌增值等关键环节,目标到2025年实现绒山羊存栏1500万只、优质原绒产量7000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亿元。本文从产业现状、政策抓手及未来挑战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产业现状:资源优势显著,但附加值待提升
全国领先地位:
内蒙古羊绒产量占全国主导地位(2024年6944.6吨),绒山羊存栏量1581万只,羊绒制品占全国市场60%,出口创汇2.8亿美元。
痛点:产业链以原料供应和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如国际奢侈品牌合作)占比不足,品牌国际影响力较弱。
现有基础:
加工端已形成一定规模(重点企业销售收入46.25亿元),但检测、设计、营销等环节与意大利等国际羊绒产业高地存在差距。
二、政策抓手:7大任务破解产业瓶颈
《方案》通过“科技+标准+绿色”三线推进,构建高质量发展框架:
强化种业与标准体系:
保障种业资源,推动新品系选育(依托“种业振兴”项目);
公证检验覆盖率达95%,建立优质优价收储机制(目标500吨),解决原绒分级混乱问题。
技术升级与低碳转型:
支持企业技改(如分梳工艺优化)、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响应全球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组建专家团队,通过“揭榜挂帅”攻关高值化产品研发(如功能性羊绒面料)。
三、未来挑战与建议
国际竞争压力:
需突破Loro Piana等国际品牌的技术壁垒,加强原绒细度、柔软度等指标的国际认证。
产业链协同不足:
建议建立“牧户+合作社+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数字化溯源提升原绒品质稳定性。
绿色溢价转化:
可探索碳标签认证,对接欧盟等环保法规要求,提升出口产品溢价能力。
结论
内蒙古羊绒产业正从“量”的优势向“质”的突破转型,政策精准聚焦种业、检测、技改等短板。若能在品牌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上取得进展,有望实现从“中国羊绒之乡”到“全球羊绒产业高地”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