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基础与历史沿革
红山镇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西北部,平均海拔76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具备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作为"中国白毛茶之乡"和"广东省十大茶乡",红山白毛茶种植历史长达2000余年,曾为清朝嘉庆年间贡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全镇茶园面积约1.39万亩
年产商品茶600吨,产值4000多万元
注册茶叶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
从业茶农800多户
(二)龙头企业情况
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龙头:
成立于2008年,社员从6人发展到210人
茶叶种植面积5600亩,占全镇40%
年产茶叶100多吨
拥有2家公司,3000多平方米加工厂房
持有"仙嶂""丹霞工夫"注册商标
取得3项国家专利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权
(三)产品结构
成功研发多品类茶叶产品:
绿茶系列:丹霞银毫、丹霞绿乌龙茶
红茶系列:丹霞工夫红茶
黑茶系列:丹霞七子饼茶
白茶系列:丹霞银白、丹霞冰鲜茶
三、产业发展历程与转型升级
(一)产业危机阶段(1990年代)
市场口味变化导致茶价暴跌(200元/斤→18元/斤)
茶园大面积抛荒
产业陷入困境
(二)创新突破阶段(2000-2008)
红山供销社牵头技术攻关
7次赴福建安溪学习
2003年成功研制"丹霞绿乌龙茶"
2005年获韶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继开发普洱茶、红茶等系列产品
(三)组织化发展阶段(2008至今)
成立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
构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带动全镇80%农户增产增收
四、产业带动效应
(一)扶贫成效
与34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
提供无偿技术指导
实行保价收购政策
典型农户案例:张日洪(年收入超10万元)、谢佑祥(年收入8万元)
(二)品牌建设
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
2007年广东省名优茶竞赛优质奖
2011年广州国际茶博会金奖
2016年"广东茗茶"称号
2017年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三)社会认可
2012年评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016年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
2018年评为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2023年再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2024年入围省级标杆农民合作社
五、发展经验总结
技术创新驱动:通过产品多元化研发突破市场困局
组织化经营:合作社模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
品牌化运作:打造"丹霞"系列品牌提升附加值
利益共享机制:保底收购保障农民收益
政策赋能:各级政府持续给予荣誉认定和政策支持
六、发展建议
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
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加工工艺
文旅融合发展:结合丹霞山旅游资源,发展茶旅融合项目
数字赋能: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营销
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标准体系
七、前景展望
红山镇茶产业已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底蕴、多元的产品结构和成熟的组织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山茶产业有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粤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典范。未来需在保持生态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