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资源基础
资源规模全国领先
赤水市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拥有竹林面积132万亩,16.5万农村人口人均竹林面积达8亩,居全国首位。年可采伐楠竹35万吨、杂竹100万吨、竹笋15万吨,竹资源禀赋突出。经济贡献显著
2024年,竹农直接收益约12亿元,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竹产业总产值达90亿元,占贵州省竹产业总产值的49.7%,成为区域经济支柱。
二、产业链延伸与创新驱动
(一)初级加工: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农户-企业联动模式:竹农以每吨500元价格向加工企业供应原料,形成稳定利益联结。
规模化采伐:如天台镇兴红村农户日采伐量超千斤,凸显生产效率提升。
(二)高附加值领域突破
以竹代塑产业
环保新材料:宸竹盛业等企业将竹粉加工为全生物降解产品(农用膜、购物袋等),降解周期200天,性能对标传统塑料。
产能规划:计划2027年投资4.5亿元建设150条生产线,拓展竹纤维纸箱、箱包等品类。
企业集群:全市培育10余家“以竹代塑”企业,覆盖100多个品类,应用于包装、餐饮等领域。
食品加工与出口
红赤水集团年加工竹笋1万余吨,推出“泡椒笋尖”等爆款,2024年营收2.3亿元(同比+16%),出口美、日等国,带动就业5000余人。
(三)三产融合探索
政府推动“竹制品+新材料+以竹代塑”三方向协同,形成10大系列500余种产品,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体系。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构建
政府主导作用
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明确三大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技术补贴)吸引近300家涉竹企业入驻。
完善配套基建,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链韧性。
科技创新赋能
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如生物降解技术突破、竹笋食品深加工工艺优化,推动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
四、挑战与建议
潜在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农户收益稳定性;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需警惕技术壁垒与贸易摩擦。
发展建议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赤水竹”地理标志,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深化绿色金融支持:引入碳交易机制,开发生态补偿项目;
拓展应用场景:推动竹基新材料在建筑、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五、结论
赤水市通过“资源变现+创新驱动+政策护航”模式,将竹产业从传统种植升级为多业态融合的绿色经济体系,为全国竹产区提供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样板。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与市场开拓,巩固其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