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历史地位
韶关作为岭南茶的发源地,拥有2000余年茶叶种植历史,唐代陆羽《茶经》已将其列为优质茶产区。明清时期,韶州府茶叶产量居全国第四,成为贡茶及出口重要商品。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9.3万亩,涵盖红茶、绿茶、白茶等六大茶类,形成以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罗坑茶等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体系。
二、核心竞争优势
自然禀赋突出
黄金产区:地处北纬25°黄金产茶带,高山云雾、昼夜温差大,利于茶叶积累芳香物质。
生态多样性:森林覆盖率超74%,土壤富含有机质,古茶树资源丰富(如罗坑镇4万棵百年古茶树)。
品种资源独特
珍稀品种:仁化白毛茶(中国原种白毛茶之乡)、乐昌白毛茶(国家级优良品种)等具有“兰花香”“清凉味”等特质。
活化石资源:野生白毛茶树群历史达1200年,为品种选育提供基因库。
文化赋能显著
茶文化与红色文化(红军长征)、客家文化深度融合,如仁化红山镇“军民茶故事”可开发文旅IP。
宋代余靖、清代屈大均等文人记载,赋予品牌历史厚度。
三、产业链现状与挑战
生产端
优势:传统工艺成熟(如白茶日光萎凋),部分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短板:规模化程度低,小农分散经营为主;深加工不足,附加值挖掘有限。
市场端
历史基础:清代已畅销港澳,罗坑茶等至今供不应求。
现代瓶颈:品牌影响力局限于省内,缺乏全国性龙头企业和标准化体系。
政策机遇
广东省“粤字号”农业品牌建设、韶关市“生态农业”战略为茶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四、发展建议
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古茶树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基地,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功能性茶产品(如药用白茶)。
推动三产融合
打造“茶旅综合体”:结合梅关古道、红色遗址等资源,开发采茶体验、茶文化研学路线。
品牌升级策略
统一“韶关茶”地理标志,利用电商直播拓展年轻消费群体,讲好“陆羽寻茶”“乾隆贡茶”故事。
完善产业链
引入龙头企业,开发茶饮料、茶食品等衍生品,提升附加值。
五、结论
韶关茶产业兼具历史底蕴与生态优势,需通过科技赋能、文化IP打造和产业链整合,实现从“地方名产”向“国家级特色产业”的跨越。未来可定位为“岭南生态茶文化示范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