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瓮安县依托高原生态优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全县茶园面积达20.81万亩(投产20万亩),年均劳务用工200万人次。以贵州省吉白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二、核心亮点
季节性经济效应显著
明前茶高附加值:吉白茶业基地“明前茶”鲜叶产量约4万斤(干茶1万斤),单价400元/斤,产值达400万元,印证“明前茶,贵如金”的市场规律。
用工高峰拉动就业:采茶季需600名工人(日均200人),短期务工者月收入3000-4000元,熟练工月收入超万元(如李光丽旺季日采20斤,月入万元)。
联农带农机制成熟
吉白茶业通过“固定岗+灵活用工”模式,长期雇佣7名村民(年收入7-8万元),季节性带动400人就业,年劳务支出300万元,占公司鲜叶收购成本的35.7%(按28元/斤计)。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企业注重品质提升,强化茶园管护与加工技术(摊青、杀青等工序标准化),计划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经济效益。
三、政策与规划支撑
瓮安县以“欧标茶园”为标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规划,2025年全县茶叶产量将达1.63万吨,产值22.8亿元,较当前规模增长约30%,凸显茶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四、挑战与建议
风险提示:
气候敏感性:明前茶产量受低温限制,需防范极端天气影响。
劳动力波动:采茶季用工密集,需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机制。
发展建议:
延伸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如茶饮料、茶食品),提升抗风险能力。
品牌赋能:整合“瓮安欧标茶”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市场辨识度。
科技赋能:推广机械化采摘,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五、结论
瓮安县茶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季节性用工和品质化运营,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未来需在品牌建设、产业链延伸和科技应用上持续发力,巩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