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生产总体平稳,效率持续提升
2024年,淮安市粮食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播种面积达1026.69万亩,同比微增0.1%(增加1.16万亩),彰显了耕地保护的成效。关键指标分析:
产量与效率:粮食总产494.58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87.16万吨(亩产392.7公斤)、秋粮产量307.42万吨(亩产558.9公斤),全年亩产481.7公斤,表明种植技术优化和气候适应性增强。夏秋粮亩产差异(秋粮高出夏粮42.4%)反映了作物结构调整的潜力,建议未来强化秋粮品种研发以提升整体产出率。
产业意义:粮食安全基础稳固,但面积增长缓慢(仅0.1%),提示需警惕耕地资源约束。结合淮安“重抓四件大事”政策导向,应持续推广节水节肥技术,以应对潜在气候变化风险。
二、牧业渔业快速增长,多元化格局深化
畜牧业和渔业成为2024年亮点,增速高于粮食产业,显示淮安市农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
畜牧业表现:年末生猪存栏169.99万头(同比增长7.9%)、出栏269.06万头(增长2.9%),家禽出栏8607.93万只(增长11.9%),猪牛羊禽肉产量36.37万吨(增长6.5%)。家禽出栏双位数增长,表明禽类养殖规模化提速,受益于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如疫病防控强化)。生猪存栏增速高于出栏,预示2025年供应潜力,但需关注饲料成本波动对盈利的影响。
渔业发展:水产品总产量34.93万吨,增长5.7%,延续了淮安水产大市优势。这得益于湖泊资源整合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建议深化“渔业+”产业链(如加工与旅游融合),以提升附加值。
产业启示:牧渔业整体增长6.5%-11.9%,显著高于粮食产业,印证了淮安“解决五方面重点问题”中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未来应加强疫病防控和绿色认证,降低市场风险。
三、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显著
2024年,淮安市现代农业建设成效突出,聚焦高标准、绿色化与产业化,质效指标全面攀升。
基地与农田建设:新增优质稻米核心基地11.06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39万亩、高标准农田37.3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建成率达86.4%,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2.5%,显示绿色转型加速。这些数据表明,淮安紧扣“展示象征意义”的生态价值,资源利用效率(如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达先进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样板。
产业园与龙头培育:累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示范园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省级加工集中区5个。2024年淮阴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7个。这些亮点凸显“改革创新”政策成效,产业园集群(如累计8个强镇)带动了区域协同,建议下一步强化“科技+品牌”双驱动,如深化与高校合作,提升农产品加工率。
整体评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指标(如绿色产品比重82.5%)远超全国平均(约60%),印证了淮安“勇争第一”目标的执行力。但需警惕基地扩张的可持续性,避免土地碎片化。
四、总结与展望
2024年,淮安市农业产业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质效提升”的答卷:粮食生产稳根基,牧渔业高速增长添动能,现代农业创新显优势,整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然而,挑战犹存,如粮食面积增速偏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基于此,建议2025年聚焦三方面:一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广智慧农业以提升亩产效率;二是深化产业链融合,依托现有产业园(如国家级项目)发展精深加工;三是优化政策倾斜,解决“五方面重点问题”中的市场风险。淮安农业有望在“多作贡献”目标下,持续领跑区域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