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阳江市依托天露山、云雾山及鹅凰嶂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红茶、绿茶、白茶为主的多元化茶叶产区。目前全市茶场总面积超1万亩,规模化茶场(100亩以上)占比达48.41%,主要分布在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山区。近十年,通过引入资本、技术及现代化管理模式,阳江茶产业从传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初步形成“种植-加工-品牌”一体化产业链。
二、核心发展亮点
规模化种植加速
企业引领:返乡青年及外来企业(如华泽农业、泽琳茶场)通过整合零散茶园,建成9个百亩以上规模化茶场(总面积5550亩),推动有机种植、绿色认证(如英红九号、鸿雁十二号等品种)。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区域化布局、水肥一体化建设等政策,引导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型。
机械化加工突破
技术升级:传统人工炒茶被机械化生产线替代(如东水茶业日加工茶青3000斤),半自动化设备覆盖杀青、揉捻等工序,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
产能提升:阳西县东水茶业、圭岗镇茗阳茶场等年均干茶产量达20万斤,加工能力已满足全市需求。
品牌化与多元化发展
产品创新:从单一绿茶拓展至红茶、白茶、柠檬红茶等品类,东水山茶获“广东十大名茶”称号。
品牌建设:企业通过有机认证、全产业链质量管控(如华泽农业)打造“茗阳茶”“东水茶”等品牌,部分产品单价从几十元跃升至300元/斤。
“以新带旧”联农模式
资源整合:企业通过承包老茶树(如河㙟镇罗阳村)或回收茶青(如蔡志川模式),带动村民参与现代化生产链。
技术辐射:广东省农科院专家下沉指导,推动5000亩老茶场改造升级,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提升。
三、现存挑战
市场竞争力待强化:相比潮汕、云南等成熟产区,阳江茶品牌知名度仍局限省内,需加强全国性营销。
小农户转型难度:部分零散茶农仍依赖传统粗放管理,机械化与有机种植推广成本较高。
产业链延伸不足:茶文旅融合、深加工产品(如茶饮料、茶食品)开发尚未充分。
四、未来建议
强化公共品牌:统筹“阳江茶”地理标志,联合企业参展推广,提升省外市场份额。
政策倾斜:对小农户提供机械化补贴及技术培训,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
产业融合:结合鹅凰嶂等生态资源,发展茶园观光、采茶体验等文旅项目。
科技赋能: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茶叶)。
五、总结
阳江茶产业通过十年变革,已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产业阶段。规模化种植、机械化加工与品牌化运营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