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与转型背景
规模基础
岑巩县2025年茶园种植面积近4万亩,投产3万余亩,其中有机认证茶园1200亩,拥有2家州级龙头企业和9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超2500吨,预计年产值突破1亿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征显著。传统痛点
过去茶叶加工依赖柴火,存在效率低(单锅需2-3人操作)、品质不稳定(焦糊/半生风险)、环境污染(木材消耗、炭火粉尘)等问题,制约产业升级与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电力赋能的关键作用
技术升级
“柴改电”推动加工智能化:电炒茶设备通过电脑精准控制温度、湿度、时间,实现标准化生产。如天马镇茶场5000亩茶叶全部达到欧盟标准,品质提升直接拓宽市场销路。基础设施支撑
南方电网岑巩供电局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对10千伏线路、变压器专项巡检,保障10余家规模茶企稳定用电。电力可靠性成为“柴改电”推广的核心前提。综合效益
经济性:效率提升(人工成本降低)、产能释放(年加工能力提升至2500吨);
生态性:减少木材消耗,消除炭火污染,契合“双碳”目标;
社会性:带动茶农增收(“腰包鼓了”),就业环境改善。
三、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政策协同
地方政府与电力部门联动,通过电网改造配套产业转型需求,体现“乡村振兴+绿色经济”政策导向。市场驱动
欧盟标准认证提升产品溢价能力,电制茶工艺助力打开高端市场,年产值1亿元的数据验证市场接受度。技术延伸
未来可探索“智慧茶园”模式,集成物联网(监测土壤/气候)、自动化采摘设备,进一步降本增效。
四、挑战与建议
潜在风险
电力持续稳定性(极端天气影响);
中小茶企改造成本压力(设备投入较高)。
发展建议
强化电网韧性:增加分布式能源(如光伏)互补,降低停电风险;
政策补贴:对“柴改电”企业提供设备购置补贴或低息贷款;
品牌建设:利用“思州绿茶”地理标志,结合电力赋能故事强化绿色品牌形象。
五、结论与展望
岑巩县茶产业的“电力+”模式为传统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不仅实现产业增效,更推动乡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未来需持续优化电力服务、延伸产业链(如茶旅融合),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助力“黔茶出山”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