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为全国水果产量第一大省(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面临采后处理薄弱等挑战。本简报从产业现状、核心优势、发展举措、短板问题及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解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参与者提供参考。
一、产业现状:规模领先,贡献突出
广西水果产业已形成全国领先的“果盘子”地位,具体表现为:
资源基础雄厚:果树品种资源近300种,涵盖柑橘、荔枝、芒果、百香果等主流品种,以及释迦、菠萝蜜等热带特色水果。
产量与面积持续增长:2024年园林水果面积超2100万亩,总产量达3400万吨,同比增长5%,占全国总产量的七分之一,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产业链产值显著:全产业链产值约2000亿元,其中柑橘、柿子、火龙果等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市场影响力扩大:2024年水果网络零售额增速达54.0%,成为农产品电商增长最快品类;芒果、沃柑等单品网络寄件量超千万件(如南宁芒果4690万件),凸显线上销售爆发力。
东盟枢纽角色强化:2024年进口东盟水果250万吨、货值350亿元,占中国进口东盟水果的三分之一以上,形成“东盟水果入华枢纽,中国水果出口门户”的双向流通格局。
产业对果农增收贡献显著,但需警惕产量激增带来的市场风险。
二、核心优势:天时地利支撑产业崛起
广西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独特优势:
气候适宜:亚热带气候利于多样化水果种植,确保一年四季鲜果不断(如荔枝、龙眼、芒果接力上市)。
区位独特:毗邻东盟,依托RCEP框架,成为东盟水果进入中国的门户,推动本地与进口水果协同发展。
资源丰富:近300种果树资源提供多样化产品基础,政策支持力度大(列入“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三、发展举措:政策驱动与创新赋能
广西政府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产业升级:
政策引导:以“稳面积、优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为思路,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推良法、拓市场、打品牌。
市场拓展:建设南宁、崇左、钦州三大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2024年举办9场“桂字号”水果推介会,促成意向签约33.52亿元。
物流与冷链升级:“十四五”期间在71个县建成4381个产地冷藏设施,新增库容300万立方米,储藏能力达220万吨以上,提升水果保鲜效率。
电商赋能:大力发展直播带货和农村电商,芒果、百香果等单品成网络爆品,2024年水果网络零售额增速领跑农产品类。
四、存在短板: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尽管成就斐然,产业仍面临挑战:
采后处理薄弱:商品化处理与加工能力不足,导致损耗率高(如冷链覆盖不均衡),影响产品附加值提升。
抗风险能力弱:部分品种(如荔枝、龙眼)易受市场波动和气候影响,产业链韧性待加强。
品牌竞争力待提升:虽“桂字号”品牌初具影响力,但与国际品牌相比,市场溢价能力有限。
五、未来规划:拓市场、强加工、塑品牌
针对短板,广西已制定针对性发展路径:
市场拓展:深化东盟和RCEP合作,举办系列产销活动(如2024年6-7月“东盟水果汇聚广西”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利用电商和“水果+旅游”融合模式,丰富销售渠道。
采后加工强化:引导果农规范采收,鼓励企业投资分选线、冷库等设施;推广保鲜与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如开发果干、果汁等深加工产品)。
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桂字号”宣传,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政策扶持,提升抗风险能力(如选育耐储运品种)。
科技支撑:加强技术推广,提升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效率。
六、结论与展望
广西水果产业凭借规模优势和区位红利,已跻身全国领军地位,2024年产值和产量数据彰显其“果盘子”核心作用。未来,通过聚焦市场拓展、采后加工和品牌升级,产业有望突破瓶颈,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型。预计在RCEP框架下,广西将进一步巩固东盟水果枢纽地位,推动全产业链产值向2500亿元迈进。建议政府持续加大冷链和科技投入,企业深化电商融合,以增强产业韧性和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