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背景与核心事件
4月18日,“黔南刺梨号”高铁冠名品牌专列在贵阳北站首发,标志着黔南州刺梨产业正式迈入“高铁传播时代”。该专列贯穿贵阳北至广州南,覆盖3省6市,通过高铁网络的高效传播力,推动刺梨从区域特产向全国市场加速渗透。这一举措是黔南州政企联动(政府+华铁传媒)的创新实践,旨在以“交通+产业”融合模式破解农产品“出山难”问题。
二、产业发展现状与核心优势
规模化种植与产能领先
截至2024年,黔南州刺梨种植面积达61万亩,鲜果年产量超10万吨,综合产值38亿元,鲜果产量、加工能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拥有“龙里刺梨”“龙里刺梨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贵定刺梨”地理标志商标,7万亩有机认证面积全国最大。
全链条布局驱动增长
加工端:21家加工企业年处理鲜果27万吨,覆盖鲜果加工、饮品、保健品等多品类。
政策端:出台《黔南州促进刺梨产业发展条例》,配套专项资金、粤黔协作资源及民贸民品贴息贷款,推动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生态与经济双效益
刺梨产业兼具石漠化治理功能,形成“绿水青山→特色种植→健康食品→农户增收”的绿色产业链,实现“一果兴产业、一业富万家”的乡村振兴目标。
三、高铁冠名的战略意义
品牌曝光升级
高铁日均覆盖客流量超10万人次,精准触达粤港澳大湾区等消费高地,强化“生态黔南·健康刺梨”品牌认知。市场拓展加速
借力广州南站枢纽地位,打通华南市场渠道,助力刺梨制品进入商超、电商及健康食品赛道。产业融合示范
为贵州特色农产品“交通+文旅+产业”模式提供样板,未来可复制到茶叶、中药材等领域。
四、未来挑战与建议
需突破的瓶颈
深加工附加值:当前以初级加工为主,需加强VC、SOD等成分的高端提取技术研发。
消费认知培育:刺梨口感酸涩,需通过产品创新(如复合饮品)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政策建议
科技赋能: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文旅融合:结合黔南生态资源,打造刺梨采摘体验、健康旅游线路,提升产业溢价。
五、结论
黔南刺梨产业通过“立法保障+全链条布局+高铁营销”组合拳,已形成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式。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支撑与品牌联动,将刺梨从“生态果”升级为“富民金果”,为贵州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