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与核心数据
基础规模
2024年三穗鸭出栏量达800万羽,蛋鸭存栏80万羽,蛋制品加工1亿枚,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
现有3个扩繁场,种鸭存栏5.1万羽,月供苗40万羽;4个改扩建项目完成后,月供苗量将提升至160万羽。
重点项目进展
保种提质增效项目:投资352万元,8月建成后年供60万羽原种鸭苗。
三星羽绒项目(一期):投资1000万元,7月投产,年加工鸭鹅原毛产值7000万元。
蛋鸭养殖项目:台烈镇、滚马乡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超5000万元,带动195户农户分红。
二、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
从养殖到加工的“全链跃升”
羽绒深加工:通过粗洗加工生产线,鸭绒附加值增长70倍(单只鸭绒价值从3元提升至200元/件羽绒服)。
蛋制品加工:本地企业年加工皮蛋、咸蛋2340万枚,产值3510万元,占3月综合产值的95%。
品牌化与IP打造
推出“三穗鸭”区域公共品牌,IP形象“山水好鸭”强化市场认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销售。
三、政策驱动与战略规划
顶层设计支持
黔东南州《鸭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目标:全州鸭出栏5000万羽、鹅出栏600万羽,带动羽绒、饲料等关联产业。
省委书记徐麟调研强调“品种、品质、品牌”三提升,要求延伸产业链助农增收。
县域经济目标
三穗县规划2027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2025年阶段性目标为出栏鸭1315万羽、蛋鸭存栏150万羽。
四、发展亮点与挑战
核心优势
山地特色农业:依托600年养殖历史和地方名鸭品种,形成“保种—扩繁—加工—品牌”闭环。
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基地务工、分红等模式,直接促进农户增收(如滚马乡项目覆盖195户)。
潜在挑战
市场风险:羽绒加工需应对原料价格波动和终端消费需求变化。
技术瓶颈:种苗繁育效率和疫病防控能力需持续强化。
五、建议与展望
短期重点
加快在建项目投产,确保8月保种基地、7月羽绒项目如期运营,形成产能示范效应。
中长期布局
科技赋能:引入自动化养殖设备、冷链物流技术,提升蛋制品加工效率。
渠道拓展:借助电商平台推动“三穗鸭”品牌出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跨区域协同
联动黔东南州其他县市,共建鸭鹅产业集群,共享种源、加工和销售网络。
结语
三穗鸭的“百亿征程”是山地农业向全产业链要效益的典型案例。通过“政策引导+项目驱动+品牌增值”,三穗县正将传统养殖业升级为融合种业、加工、羽绒服饰的复合型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三穗模式”。未来需持续关注产业链韧性建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优化,确保“一只鸭”真正撬动“一方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