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资源禀赋
镇宁自治县地处北纬26°世界黄金产茶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属优质茶产区。2024年数据显示:
种植规模: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7.66万亩,投产茶园6.56万亩
产量产值:年产量0.41万吨,有机认证面积2466亩,综合产值5.85亿元
地理优势: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云雾日200天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3.5%,形成"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独特微气候
二、产业发展关键举措
(一)品种优化与标准化建设
良种选育:重点发展"江龙小团叶"(占比38%)、福鼎大白(22%)、安吉白茶(15%)等7大适生品种
标准体系:建成省级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3个,实现"五统一"管理(品种、农资、技术、加工、品牌)
质量追溯:2466亩有机茶园全部纳入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二)品牌化发展路径
品牌矩阵:已注册"江龙白沙茶""茗锦润"等19个商标,形成"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
品质认证:近三年累计获得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项、省级斗茶大赛"茶王"称号3次
龙头企业:培育黔龙茶业(年产值1500万)、众鑫富茶(拟上市)等5家规上企业
(三)三产融合实践
茶旅融合:打造江龙浪风关茶旅综合体,年接待研学游客1.2万人次
加工升级:建成清洁化生产线12条,大宗茶与名优茶比例优化至4:6
数字赋能:试点"物联网+茶园"管理系统,实现墒情监测、智能灌溉全覆盖
三、富民成效分析
就业带动:全年提供季节性岗位3.75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875万元
增收效益:茶农户均增收3.5万元,较传统作物收益提升400%
典型案例:陇西村发展农户制茶工坊30家,单户最高年收入达12万元
四、现存挑战
品牌溢价不足:19个品牌中仅2个具备省外市场认知度
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15%,夏秋茶利用率仅40%
科技支撑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与茶园面积配比仅为1:5000
五、发展建议
品牌整合战略:建议成立"镇宁茶产业联盟",集中打造"江龙小团叶"地理标志品牌
价值链延伸:开发茶多酚提取、茶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规划建设茶衍生品产业园
数字茶业工程: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溯源
人才培养计划:与贵州大学茶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三年内培养200名本土茶艺师、评茶员
六、政策启示
镇宁模式验证了西部山区"小茶叶"撬动"大产业"的可行性,其经验表明:传统农区转型升级需坚持"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四化同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三方协同机制,最终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该案例对西部同类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