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优势
资源禀赋突出
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70%,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巴马香猪,其肉质鲜美且具备小型猪种质资源特殊性,生理指标与人类高度相似,为医学应用提供稀缺资源。产业规模初显
2024年全县香猪出栏31万头,总产值3亿元,带动8295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形成从保种繁育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技术突破降本增效
基因育种:粤桂协作团队构建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开发国产生物芯片"天鹏香芯",使育肥周期缩短、出栏体重翻倍,养殖成本显著降低。
医用转化:联合中国农科院培育基因编辑小型猪,获批实验动物生产许可,年供应4500头用于异种肝移植研究,市场价格达普通香猪3倍以上。2025年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移植人体成功,标志医学应用取得里程碑突破。
产学研深度融合
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等平台,整合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等机构资源,培养40余名应用型人才,形成"实验室-田间-临床"的成果转化链条。
三、运营模式与市场拓展
联合体机制激活主体活力
构建"品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联合体,通过供深基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参与,建成5家加工企业、22家合作社,开发腊肠、肉脯等高附加值产品,并获"圳品"认证打入粤港澳市场。产销双循环布局
线下:在广州、南宁设立专卖店,借助广西农博会强化品牌曝光;
线上:搭建数字化产销平台,扩大全国市场覆盖。
四、生态循环模式提升可持续性
"稻薯猪"循环体系
创新"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猪-粪污肥田"模式,实现资源闭环:每头猪综合成本降低100元;
500亩马铃薯试种经济效益250万元,粪污还田提升土地利用率。
绿色生产技术推广
建成生态种养研发平台,形成可复制的有机循环方案,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
五、挑战与建议
现存短板
精深加工能力仍待加强(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不足);
品牌全国化需进一步突破区域认知壁垒。
发展建议
强化科技投入:扩大基因编辑猪在心血管、肾脏等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研究;
延伸产业链:开发医用级生物材料等高价值衍生品;
政策协同:争取异种移植临床审批政策支持,抢占国际医学产业制高点。
六、结论
巴马香猪产业通过"科技引领+生态循环+联合运营"三螺旋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向高附加值医学应用和品牌化消费市场的跃迁,为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需持续深化粤桂协作机制,推动产业向"医疗健康+绿色食品"双轮驱动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