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产业规模
余庆县茶园总面积达21.3万亩,覆盖9个乡镇64个村,带动1.8万户茶农。2024年茶叶产量6570吨,产值7.4亿元,占县域农业经济重要比重。特色品类:以碾茶、白茶、小叶苦丁茶为主导,其中碾茶亩均收益达8000元(较传统春茶高2000元/亩)。
出口贸易:欧标茶园2326亩,年出口东南亚及欧盟市场,产值超2000万元。
创新主体
龙头企业如凤香苑茶业(年产碾茶30吨)、贵茶集团合作基地;
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小叶苦丁茶研究院”,获15项专利,开发12类衍生产品。
二、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技术驱动:标准化与高附加值转型
碾茶遮阴技术
通过覆膜遮阳降低茶多酚、提升叶绿素,实现品质升级,契合抹茶原料市场需求。
案例:凤香苑600亩基地带动20余户农户,亩均增收25%以上。
深加工延伸链条
小叶苦丁茶凉茶、茶牙膏等衍生品开发,推动药食同源价值转化(如凉茶产品零糖零添加,半年销售60万元)。
(二)组织模式:党建引领与联农带农
“支部+合作社+农户”机制
二龙村通过该模式整合荒山资源,发展1.5万亩欧盟标准茶园,村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吸引返乡创业群体,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闭环。
(三)三产融合:茶旅结合激活生态价值
茶旅综合体建设
依托茶园打造省级生态体育公园,配套骑行赛道、攀岩设施,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连续13届山地自行车赛形成品牌效应,带动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
三、政策与市场竞争力
政策支持
政府主导科研合作(如与中科院天然产物实验室联动),强化技术壁垒;
资金倾斜:推动欧标认证、衍生品研发及出口渠道建设。
市场优势
生态溢价:余庆茶因土壤气候条件优渥,白茶、苦丁茶品质获消费端认可;
差异化定位:抹茶原料、药食同源产品填补细分市场空白。
四、挑战与建议
现存问题
产业链下游深加工能力待强化(如抹茶依赖贵茶集团代工);
品牌影响力局限于省内,全国性市场渗透不足。
发展建议
强化科技赋能:扩大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功能性茶叶提取物(如降三高成分)产业化;
拓宽渠道:借助跨境电商布局欧美高端市场,开发定制化茶文旅产品;
标准输出:总结“欧标茶园”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山区茶产业标准化模板。
五、启示与展望
余庆县以“一片叶子”为核心,通过“技术升级+组织创新+三产融合”组合拳,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跃迁,为西部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未来需进一步挖掘茶文化IP价值,推动“茶叶+”多业态协同,巩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