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平均海拔1100米),发展高原艾草种植,其产品以产量高、出绒量大、药用价值突出为核心优势。目前全县艾草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形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2亿元,直接带动2000余名农民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发展模式分析
“一地生三金”增收机制
基地务工:农户参与种植、管护、采收,年带动就业6000余人次(如桐木村2000亩基地年利润500万元)。
土地流转:荒山坡地资源盘活,农户获得稳定租金收入。
订单种植:企业保底收购,降低农户市场风险,亩均收入达2200元(年收三茬,亩产3000斤)。
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精深加工:贵州务川国韵生物科技公司开发艾条、艾茶、精油等40余种产品,1吨鲜艾草可提取2公斤精油,显著提高利润空间。
科研投入:企业年研发经费占比10%(近两年2600万元),与遵义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制定产业标准,强化技术壁垒。
市场渠道多元化
全国布局400余家实体门店,结合“线上+线下”销售,2023年产值1.2亿元。
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支持仡佬艾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化。
三、产业优势与挑战
优势:
自然禀赋:高原艾草品质优于低海拔地区,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政策支持:政府搭建产学研平台,提供资金与科技支撑(如中药材科技示范中心)。
低管理成本:艾草为“懒庄稼”,一次种植可收5年,适合山区推广。
挑战:
市场同质化风险:需持续创新产品(如药用、保健品类)以维持溢价能力。
规模化瓶颈:7万亩种植面积仍需进一步整合资源,避免分散化经营。
四、建议与展望
强化品牌建设:申请地理标志认证,突出“务川高原艾”地域特色。
深化健康产业融合:开发艾草康养旅游、艾灸医疗服务等新业态。
拓展国际市场:依托“一带一路”推动艾草产品出口,挖掘传统文化需求。
务川艾草产业从传统种植到全链升级的实践,为山区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银行”模式,未来有望成为西南地区中药材产业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