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数据概览
产业规模
茶产业:6.3万亩茶园,年产量1650吨(全市最大);
草莓产业:2万亩基地,年产量8万吨(全省最大);
优质稻:30万亩,年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6.7亿元;
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50亿元。
企业带动:培育10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
二、产业特色与创新实践
1. 稻香:智慧农业赋能优质稻产业链
技术应用:永旺智慧农场通过北斗导航、无人机播种实现精准作业(精度近100%),亩产达1500斤;
品种优化:推广隆两优、华夏香丝等高产优质稻种,开发功能性糙米产品;
三产融合:开设水稻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推动农旅结合。
2. 花香:杜鹃花海激活生态旅游经济
资源禀赋:云雾山景区拥有1万亩野生杜鹃花群落(380个品种),梯次花期延长至5月初;
运营创新:通过“杜鹃嘉年华”“花海音乐节”等活动,打造“赏花+美食+文艺”复合业态;
品牌效应:国家5A级景区背书,清明假期吸引外省游客占比20%。
3. 果香:草莓加工提升尾果附加值
产业链延伸:木兰红草莓基地日加工尾果20吨,开发果酱、果酒等产品,助农亩均增收2000元;
跨区域协作:整合红安、黄冈等地草莓资源,计划年加工量扩至2000吨,产值达3000万元。
4. 茶香:匠心工艺铸就高端茶品牌
品质管控:独屋湾茶场通过物理防控、有机施肥和标准化工艺(如8小时萎凋、200℃杀青),产出“木兰春然”扁形茶;
品牌荣誉:获国际名茶银奖、全国“中茶杯”一等奖,带动农户年增收300万元。
三、发展经验总结
科技驱动:智慧农业技术(北斗导航、无人机)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品牌化运营: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如木兰茶)、5A景区等IP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产融合:以农业为基础,延伸加工、研学、文旅等高附加值环节;
联农带农:加工基地、景区用工等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四、建议与启示
推广智慧农业:鼓励更多产区引入数字化农机装备,降低生产成本;
深挖文化IP:结合木兰文化等地域特色,开发主题农产品及文旅项目;
强化政策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动冷链物流等配套建设;
拓展国际市场:借助大使馆推介等渠道,扩大杜鹃花海、木兰茶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