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与规模
基础数据
种植规模:2025年河源市茶叶种植面积近20万亩,预计综合产值超43亿元,占农业经济重要比重。
区域分布:连平县、东源县、和平县、紫金县为核心产区,形成连片生态茶园(如碧湖山千亩茶园)与高山茶园(天富茶场海拔近1000米)协同发展格局。
品牌建设: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省区域公用品牌7个,紫金蝉茶品牌价值达35亿元,跻身广东三大名茶。
生产模式
标准化升级: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天富公司),推动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自动化无尘车间+古法工艺结合)。
生态化转型:有机肥替代、灯光捕虫等绿色技术普及,紫金蝉茶等产品获“中国蝉茶之乡”等认证。
二、政策驱动与产业规划
省级支持
广东省将紫金蝉茶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2027)》,目标打造十亿元级茶产业集群,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产业支撑。
河源市将茶叶纳入“1+3”农业大产业计划,强化政策与资金倾斜。
地方行动
紫金县:启动蝉茶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目标百亿级产业集群,通过赛事荣誉(如“中茶杯”金奖)提升品牌溢价。
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茶旅融合(如生态茶园观光)、深加工延伸(绿茶、红茶差异化生产),提升附加值。
三、核心优势分析
生态禀赋
九连山腹地、云雾气候、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赋予茶叶独特风味,契合大湾区对高品质生态茶需求。
绿色认证产品占比提升,满足消费升级趋势。
市场潜力
大湾区市场:河源茶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受欢迎区域公共品牌,区位交通优势降低物流成本。
新兴渠道:电商与文旅结合(如茶园体验游)拓宽销售场景。
四、挑战与建议
现存问题
产业链短板: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品类(如茶饮料、茶保健品)开发较少。
品牌分散:虽有区域公用品牌,但企业自有品牌(如同湖月)全国知名度有限。
发展建议
科技赋能:引入AI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系统,降低人工成本;建设茶产业研究院推动品种改良。
品牌整合:以“紫金蝉茶”为龙头,建立全市统一品牌矩阵,联合申报地理标志保护。
三产融合:开发茶文化研学、康养旅游线路,借鉴福建安溪“茶旅一体化”经验。
五、未来展望
河源茶产业有望通过“生态化种植+集群化发展+品牌化运营”路径,在2027年实现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成为粤东北特色农业标杆。需持续强化政策落地、科技支撑与市场开拓,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