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近期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吴堡青梨》和《地理标志产品 清涧红枣》两项地方标准,标志着榆林市特色农产品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通过规范全产业链流程、强化品牌价值、延伸产业链条,榆林市正推动青梨和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本简报从产业现状、标准化意义、政策支持及未来趋势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产业现状: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与国际化并进
吴堡青梨
规模与效益:截至2024年,种植面积超1.1万亩,年产量1000吨,产值1500万元,带动农户显著增收。
品牌优势: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注册欧盟商标,加速国际市场布局。
千年古树资源:依托千年种植历史,形成独特品质(果皮翠绿、脆甜多汁)。
清涧红枣
产业基础:年产量34万吨,产值16.37亿元,占全县农业经济重要比重。
全产业链发展:开发30余种加工产品,培育陕煤集团北国枣业等龙头企业,年消耗红枣2万吨,推动“红枣+文旅”“红枣+深加工”融合。
二、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意义
提升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吴堡青梨:标准明确海拔(627-1204米)、土壤pH(7.5-8.0)、生产技术等要求,确保“从田间到舌尖”品质可控。
清涧红枣:规范种植环境、加工工艺及质量检测,推动产业从传统粗放向标准化转型。
强化品牌价值与国际化
地理标志标准为产品背书,增强消费者信任,助力吴堡青梨打开欧盟市场。
标准化生产可满足国际高端市场需求,提升溢价能力。
促进三产融合
红枣产业通过深加工、文旅延伸价值链,标准化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专项资金扶持:榆林市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红枣产业生态管护、基地建设及品牌营销。
龙头企业带动:如陕煤集团北国枣业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稳定农户收益。
全链条奖补: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环节,降低产业风险。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
产业方向
科技赋能: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如土壤监测、精准施肥),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
品牌矩阵建设:整合“吴堡青梨”“清涧红枣”资源,打造榆林地理标志集群。
乡村振兴联动
通过“特色产业+标准化+农户”模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增收。
生态与经济协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背景下,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结论
榆林市通过地理标志标准化建设,不仅解决了特色农产品“小散弱”问题,更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业现代化。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三产融合,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榆林经验”。
数据来源: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榆林发布客户端
分析师:小蜂农业产业研究团队
日期:2024年X月X日
(注:如需进一步数据或案例拆解,可联系团队定制专项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