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保定市农业农村工作聚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目标,通过攻坚克难和开拓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提质,投资拉动效应显著
整体经济表现强劲:2024年,保定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27亿元,一产增加值482.7亿元,总产值增速、增加值总量及增速均居全省第三。这表明保定农业基础稳固,经济贡献持续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含林业)达65.5%,位居全省第三,凸显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的强劲动力。结合农业项目投资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7.6亿元)和签约引资额208.6亿元(全省第三),反映出保定在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方面的领先优势,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二、粮食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生产效能突破新高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粮食播种面积1013万亩,总产量421.1万吨,单产415.6公斤/亩,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夏玉米高产攻关单产达969公斤/亩,创全国夏玉米种植区北部纪录,体现了良种良法推广的成效。
特色产业规模化增效: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273万亩,产量739.7万吨,产值350.6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量位居全省前列。设施农业表现突出:新增面积5.3万亩,改造提升棚室5万亩,总面积达65.5万亩,产量262.8万吨,规模基地超300个,新优品种率100%。这表明保定正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转型,推动农民增收。
畜牧业稳定壮大:羊出栏611.65万只、生猪381.46万头、牛27.13万头、家禽6672.07万只、驴2.67万头,数据反映畜牧产业链条完善,为食品加工提供稳定原料支撑。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融合新业态引领增长
农产品加工与电商蓬勃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62家,总产值1834.37亿元,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37:1(全省第四),显示加工环节对产业增值的关键作用。农村电商通过“直播+企业/店铺/品牌”模式创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8.5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全省13.2%,凸显数字化对市场拓展的拉动。
区域协作优势突出:净菜进京产值168.9亿元,占全省总量41.3%和北京市场22.1%,全省第一。这一数据表明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供应链优化抢占高端市场。
四、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打造成果转化新格局
科创平台矩阵成效显著:全力申创保定(涿州)国家农高区,河北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2家、省级156家,聚集12个院士团队和2000余名人才,承担省部级项目418项,获省级奖项39项,2024年全省园区评价第一。累计建设博士农场152家、农业创新驿站100家,引进新品种823个,形成技术标准194个,带动农户15万户,构建“一区两驿”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人才梯队建设全国首创:引进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近600名(覆盖22个县区),全国首创;本土人才下沉一线,包括817名科技特派员、1104名乡村振兴指导员、5380名社会化经理人。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1277人次,形成稳定人才队伍,筑牢智力根基。分析认为,保定在“引育结合”模式下,人才红利正转化为产业创新力。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保定市计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和要素保障,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强市跨越。基于当前成就,提出以下产业趋势建议:
机遇:科技创新和电商融合将继续释放增长潜力,净菜进京模式可复制至其他区域市场。
挑战:需警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可持续性,并加强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
战略方向:深化“保定经验”,如推广“一区两驿”模式,强化与高校合作,推动农业绿色化和数字化升级,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样板。
结论
2024年,保定市农业产业以高投资、强创新、优结构为核心,实现了经济、生产、科技多维度突破。其经验凸显政策引导、科创驱动和人才战略的协同效应,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路径。未来,保定有望成为京津冀农业现代化标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