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通过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品牌打造等举措,将黄花产业从单一种植发展为年产值24亿元的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占比达21%,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其经验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链式发展”模式。
一、产业现状与成效
规模与产值
种植面积:云州区17.8万亩,大同市26万亩,占全国黄花主产区30%以上。
全产业链产值:云州区24亿元,大同市突破40亿元,产品覆盖130余种(如黄花饼、啤酒、茶等)。
带动效应: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1%,户均增收1.3万元,联农主体超200家。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提升亩产20%,农田监测系统实现生长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加工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如三利集团)推动黄花精酿啤酒、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品牌与市场
打造“中国黄花之都”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畅销京津沪深等高端市场。
建成黄花博物馆、忘忧农场等文旅IP,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
二、关键发展路径
政策驱动
省级特色专业镇建设:配套黄花田提质增效、保险创新、消费帮扶等政策,形成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坊城新村通过黄花产业园、技能培训(如焊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三产融合
一产提质:标准化种植+智慧化管理,降低自然风险(如干旱)。
二产延伸:开发即食食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
三产拓展:文旅融合(音乐公路、火山田园综合体)拉动乡村旅游经济。
联农机制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保底收购,合作社提供技术,农户参与分红。
集体经济反哺:坊城新村新建草莓大棚、养老中心等,提升公共服务。
三、经验启示与挑战
可复制经验
特色聚焦:选择地域性强、文化属性高的作物(如黄花、黄芪),避免同质化竞争。
科技渗透:从种植到加工全程数字化,解决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痛点。
品牌联动:区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粮”)与企业品牌(“大同蓝”啤酒)协同推广。
潜在挑战
市场风险:深加工产品同质化初现,需加强研发(如黄花药用价值开发)。
人才短板:新型职业农民和电商运营人才不足,需强化培训体系。
四、未来建议
产业链深化:探索黄花多糖提取、抗氧化剂研发等生物科技领域。
数字营销:借助直播电商扩大C端市场,建立黄花产品溯源体系。
跨区域协作:联合其他黄花产区(如甘肃)制定行业标准,提升定价权。
结语
大同黄花产业通过“小特产”撬动“大产业”,印证了特色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其“科技+品牌+融合”的发展逻辑,为中西部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在创新链、价值链上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一朵花富一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