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背景与机遇
供需缺口驱动:我国鹅年需求量8-9亿只,实际产能仅6亿只,市场缺口显著。
资源适配性:榆林市拥有广袤草地、玉米秸秆及枣林资源,可提供低成本饲草与生态养殖空间。
政策契机:苏陕协作(扬州-榆林)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支持与订单农业模式,推动产业跨区域嫁接。
二、产业发展现状
1. 规模化落地
养殖规模:2024年横山区、绥德县等地已养殖2批扬州鹅,纯收益超40万元;2025年规划饲养量突破20万只,种鹅1.5万只。
区域扩展:从横山区试点向子洲、绥德、吴堡等县扩散,形成多点联动布局。
2. 创新养殖模式
立体种养:
枣林+白鹅(绥德县):鹅除草、粪肥还田,亩均综合收益提升至3000元以上。
果园/玉米地套养(横山区):降低饲料成本,提升土地复合利用率。
技术保障:扬州专家驻场指导,配套智能孵化设备(单台孵化量7000枚/次,孵化率85%+)。
3. 产业链初构
上游:吴堡县建成种蛋孵化基地,实现“榆林籍”鹅苗本土化供应。
下游:与扬州援陕商贸公司签订订单,解决销路问题,降低市场风险。
三、核心优势分析
协作红利:扬榆工作组提供“技术+市场+资金”全链条支持,缩短产业培育周期。
生态效益:鹅粪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契合黄土高原生态治理需求。
差异化竞争:避开传统畜牧红海,以特色鹅产业填补区域空白。
四、潜在挑战
气候适应性:需持续验证扬州鹅在陕北冬季低温环境下的成活率。
疫病防控:规模化养殖下,跨区域疫病传播风险需加强监测。
品牌溢价不足:目前依赖订单回收,自主品牌建设和深加工环节待突破。
五、发展建议
强化技术合作:建立扬州-榆林长期技术培训机制,培育本地养殖能手。
延伸产业链:发展鹅肉加工(如预制菜)、羽绒制品,提升附加值。
政策配套:争取省级农业补贴,推动“榆林白鹅”地理标志认证。
市场多元化:探索线上销售(电商直播)与周边省市渠道拓展。
六、展望
榆林鹅产业通过“南北协作+生态种养”模式,有望成为区域特色农业新增长极。若能在未来3-5年内突破种鹅繁育、冷链加工等瓶颈,或可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