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杂粮杂豆主产区,2024年产业规模实现量质双升:
种植规模:杂粮杂豆播种面积520.3万亩(占全市粮食面积18.8%),总产量25.5亿斤,其中谷子、高粱、荞麦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加工能力: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108家,年销售收入51.68亿元,精深加工产品覆盖食品、家居、文创等多领域。
品牌价值:区域公用品牌“赤诚峰味”总价值894亿元(内蒙古首位),敖汉小米、蒙田小米等获国际奖项,形成“世界小米之乡”“中国荞麦之都”产业名片。
二、产业发展关键驱动因素
1. 科技赋能:单产突破与效率提升
智能农业应用:北斗导航播种机、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实现播种效率提升3倍,敖汉旗谷子万亩片单产达1303斤(内蒙古纪录)。
良种选育:累计选育登记谷子、高粱等品种291个,金苗K1等3个品种入选国家推广名录,品种抗逆性、产量显著优化。
2. 全链延伸:从种植到高附加值产品
加工升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如明阳农业开发荞麦系列产品247个,年加工能力2万吨;惠隆合作社年加工小米1.5万吨,品牌化销售覆盖国内外。
三产融合:结合“赤峰好物进北京”等营销活动,推动杂粮产品向休闲食品、文创衍生品拓展,提升附加值。
3. 品牌战略: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
品牌矩阵:以“赤诚峰味”为母品牌,叠加“敖汉小米”“赤峰荞麦”等子品牌,通过国际展会(如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提升国际影响力。
品质背书:敖谷8000获全国食味品质一等奖,强化高端市场竞争力。
三、挑战与建议
潜在挑战
市场同质化竞争:需进一步差异化细分品类(如功能性杂粮产品)。
产业链协同不足:部分中小企业加工技术滞后,标准化程度待提升。
发展建议
强化科技转化:扩大智慧农业覆盖,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新品种、新设备落地。
深化品牌分层:针对B端(餐饮、食品工业)和C端(零售)开发定制化产品线。
政策支持:加大对中小加工企业技改补贴,推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
四、未来展望
赤峰杂粮杂豆产业已形成“科技+品种+品牌+加工”的闭环模式,2025年预计敖汉旗小米产量超6亿斤。随着RCEP等政策红利释放,出口市场(如俄罗斯、东盟)潜力将进一步激发,产业有望向百亿级集群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