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数据概览
生态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营收382.36万元;培育56户经营户,31家"森林人家"(含8户省市级示范林场)。
林下种养:
中药材种植2300亩,产值3266万元;
1.52万亩林地成为生态养殖场,生态养殖禽畜2.82万只(头),年产值2174万元。
野生菌产业:产量1805吨,产值2.65亿元;森林蔬菜产值1684万元。
综合效益:林下经济年产值超3亿元,带动351户林农参与"包山养菌",包山面积6.9万亩。
二、产业模式分析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保育—采摘—旅游"闭环:通过野生菌保育基地与休闲观光结合,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游客体验反哺生态保护。
立体种养矩阵:"林药共生""林禽协同"模式减少土地扰动,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如中药材亩均产值达1.42万元)。
品牌化与标准化驱动
地理标志产品(如"易门羊肚菌")提升溢价能力,推动深山资源向高端市场转化。
示范家庭林场(8户省市级+15户县级)通过标准化经营输出可复制经验,降低农户参与门槛。
三产融合成效
一产(菌类、中药材)为基底,二产(加工)潜力待挖掘,三产(旅游)快速引流,形成"以林养旅、以旅促林"的良性循环。
三、发展启示
山区经济转型样本:易门县证明生态脆弱区可通过"不砍树致富"路径,平衡保护与发展矛盾,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政策杠杆效应:政府需持续投入技术培训(如菌类保育)和基础设施(如旅游道路),强化产业韧性。
风险提示:需防范野生菌产量受气候波动影响,建议引入保险机制;旅游客单价较低(人均50.3元),可开发深度体验项目提升附加值。
四、未来建议
延伸产业链:发展菌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数字赋能:搭建生态旅游线上平台,整合预订、导览、电商功能;
碳汇交易探索:结合林地资源,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拓宽增收渠道。
结语:易门县以"绿水青山"为底色,通过系统化布局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其经验值得在西南山区推广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