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吕梁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锚定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举措,全力推进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核桃、沙棘八大农业产业链建设。2024年,全市农业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带动近40万户农户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本简报基于最新数据和政策动态,分析八大产业链发展现状、亮点及未来挑战,为产业优化提供参考。
一、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吕梁市八大产业链呈现“领跑全省、多元发展”格局。肉牛、食用菌、杂粮、马铃薯产业在规模、产值上位居全省前列,其他产业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培育21户链主企业,开发杂粮代餐粉、木耳蜜饮等10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肉牛产业链:饲养量83万头,全省第一,全产业链产值64亿元。优势在于规模化养殖和链主企业带动,但精深加工环节较弱,需强化冷链物流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食用菌产业链:生产规模1.5亿棒,鲜菇产量18万吨,产值12亿元,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形成“三县带三区”(交口、中阳、临县基地辐射香菇、黑木耳、珍稀菌产区)的联动格局。创新亮点包括中阳心言公司开展黑木耳太空育种,年营收超1亿元。挑战在于保鲜技术不足,易导致损耗。
生猪产业链:饲养量380万头,产值70亿元。创新“保险+期货”模式为210万头生猪投保,降低市场风险。链主企业山西新大象公司年营收53.89亿元,汾阳市建成年屠宰100万头项目。但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待提升,需优化疫病防控体系。
杂粮产业链:种植面积160.12万亩,全省第二,产值15.5亿元。兴县获“中国杂粮之乡”称号,成立晋绥杂粮研究院,培育5个新品种。汾阳市、兴县实施7000万元谷子集群项目,临县青塘村粽子产业园产值达1亿元。链主企业汾都香公司年营收3.8亿元。瓶颈在于加工转化率不均,部分产品市场渗透力不足。
马铃薯产业链:种植面积58.87万亩,全省第二,产值5.4亿元。岚县打造“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链,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推动农文旅融合。链主企业康农薯业提升脱毒种薯覆盖率至90%,亩均增收500元以上。需加强科技创新以应对气候风险。
其他产业链:
红枣产业链:面积154万亩(占全省32%),产值12亿元,稳定性高但品牌影响力有限。
核桃产业链:面积268万亩(占全省36%),产值25亿元,精深加工潜力大。
沙棘产业链:面积74万亩(占全省24%),产值3亿元,产品如沙棘饼干、茶类初具规模,但规模较小需扩产。
二、整体成效与关键驱动因素
经济与社会效益:八大产业链总产值超200亿元,加工转化率70%以上,凸显吕梁市从“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型的成功。链主企业(如中阳心言、山西新大象)发挥核心作用,通过产品创新(如杂粮方便面、蜂蜜面膜)提升附加值,直接带动农户增收。
政策与创新支撑:省级财政资金(如2亿元生猪试点项目)和“保险+期货”模式降低产业风险。科技创新(如太空育种、脱毒种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
区域品牌建设:打造“吕梁山土特产”品牌矩阵,兴县杂粮宴、岚县马铃薯等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产销对接。
三、挑战与优化建议
尽管成就显著,产业链仍存薄弱环节:
精深加工与冷链短板:部分产品(如鲜菇、鲜薯)易腐,加工率不足70%,需投资冷链物流和功能食品研发。
市场风险与同质化:生猪、杂粮产业受价格波动影响,“保险+期货”模式需推广至其他链;品牌矩阵尚需差异化以避免竞争内卷。
科技创新不足:除食用菌、马铃薯外,其他链研发投入低,建议强化与科研机构合作。
四、未来展望
吕梁市计划持续扶持链主企业,聚焦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产品追溯,做强全产业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预计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250亿元,进一步释放“八大名片”潜力。政策赋能(如专项资金和科技补贴)将加速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结语
吕梁市八大农业产业链以数据驱动和创新引领,已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未来需补强薄弱环节,深化品牌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农民共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