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从高原“小红果”到百亿级支柱产业
柴达木枸杞产业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海西州农业经济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43.23万亩(占全国24%),干果产量9.83万吨(占全国4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直接带动3.2万农牧户增收,品牌价值飙升至196.75亿元。其成功得益于高原超净环境(年均日照3000小时、昼夜温差20℃以上)赋予的天然品质优势,以及政策引导下的全产业链布局。
二、核心发展策略解析
政策驱动,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省级层面出台《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等10余项政策文件,明确有机种植、加工标准及品牌建设路径。
州级配套《全域打造柴达木绿色有机枸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2025年,计划新增种植2274.5公顷,绿色有机认证面积扩至1.66万公顷,并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激励产业升级。
科技赋能,突破产业瓶颈
良种选育:自主培育“柴杞系列”品种,推广宁杞1号、7号等高产优质种苗,建成3个千亩良种繁育基地。
深加工创新:开发枸杞原浆、多糖提取物等100余种衍生品,填补国内有机零添加枸杞汁市场空白。
标准化生产:制定22项技术规范,实施104万亩农药化肥“双减”工程,20万亩获绿色有机认证。
市场拓展,打造国际品牌
出口导向: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主战场,有机枸杞出口占比达80%(如格尔木亿林公司连续12年出口额占全省50%)。
品牌矩阵:39家企业105款产品纳入“神奇柴达木”优品库,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品牌溢价显著提升。
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枸杞种植形成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0万采摘工年增收1.25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三、挑战与未来方向
现存挑战
产业链深度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如枸杞多糖、籽油)占比仍低,精深加工技术待突破。
国际竞争加剧:面临宁夏、新疆等产区价格竞争,需强化“有机超净”差异化标签。
发展建议
强化科技合作:联合科研机构攻关保鲜技术、功能性成分提取等瓶颈。
完善溯源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植到消费端的全流程透明化,巩固欧盟市场信任。
文旅融合:开发枸杞采摘体验、健康旅游等新业态,提升产业综合收益。
四、结论:高原特色农业的典范
柴达木枸杞产业通过“政策+科技+品牌+生态”四轮驱动,成功将地域资源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干旱地区特色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若能在精深加工与国际化营销上持续发力,有望成为全球有机健康食品领域的“中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