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成效
佳县作为陕西半干旱地区典型县域,近年来将高粱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实现三大突破:
规模效益:2025年规划种植面积15.2万亩(覆膜技术占比59%),全产业链产值3.1亿元,带动3万余名群众增收;
联农富农:45个村集体合作社平均种植100亩,预计每村年增收8万元;
品牌溢价:“佳县高粱”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文创酒获2024巴黎设计大奖,产业链闭环年产值达1亿元。
二、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路径
1. 科技赋能:破解旱作农业瓶颈
技术革新:推广全覆膜深沟探墒技术,解决出苗率低、整齐度差问题,亩产提升至800公斤(增产20%+),实现“吨粮田”目标;
品种优化:精选晋杂22、抗四等耐旱抗倒伏品种,配套节水灌溉措施,推动种植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增收”转型;
政策支持:农技部门计划2025年覆膜种植覆盖9万亩,形成规模化科技种植示范区。
2. 全链升级:构建“三赢”产业生态
加工端:龙头企业一隆公司年加工能力7万吨,对接西凤酒厂等大客户,2025年预计销售额破2亿元;
组织模式:推行“基地+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提供地膜、种子统购服务,保底价收购保障农户收益(惠及2万余户);
三产融合:新建3万吨初加工烘干车间,联动120余家本地酒厂形成“种植-加工-酿酒”闭环,延伸价值链。
3. 品牌破圈:从区域特产到国际舞台
品牌建设:依托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强化“佳县高粱”区域公用品牌;
文化赋能:开发高粱文创酒,以设计创新斩获国际奖项,提升产品附加值;
市场拓展:借力丝博会等平台,引入东部地区技术经验,推动品牌高端化,年销白酒1000吨覆盖全国市场。
三、经验启示与未来挑战
1. 可复制的县域产业模式
科技+订单双保障:通过农技创新解决自然条件限制,订单农业降低市场风险,适合资源禀赋不足地区借鉴;
政府-企业-农户协同:政府引导技术推广,企业主导市场对接,农户专注生产,形成高效分工。
2. 潜在挑战
技术普及成本:覆膜技术需持续投入,需防范小农户资金压力;
品牌竞争加剧:需警惕同质化,需强化品种独特性与文化IP打造;
国际市场拓展:当前出口占比低,需加强国际合作与标准认证。
3. 未来建议
深化科技合作:联合科研机构培育专属品种,建立抗旱高粱基因库;
探索数字农业:引入物联网监测墒情,优化水资源管理;
跨境品牌营销:借力“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推动高粱酒文化输出。
四、结论
佳县高粱产业通过“技术破局、全链整合、品牌增值”三步走,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跨越,为干旱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未来需在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真正让“小高粱”成为县域经济的“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