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武山县将蔬菜作为首位产业,2024年种植面积达42万亩,产量137.8万吨,产值43.9亿元,形成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通过规模化扩产、绿色化转型、科技化赋能和市场化延链,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发展路径分析
1. 规模化扩产:夯实基础,提升供给能力
设施农业升级:新建钢架大棚3100亩,打造15个连片豆角示范基地(1.25万亩),推动集中化生产。
规模效应显现:规模化种植降低单位成本,增强市场议价能力,为后续加工环节提供稳定原料供应。
2. 绿色化转型:品牌增值,抢占高端市场
品种与技术迭代:引进165个新品种,推广83个,优化产品结构;建成6个育苗基地(年育苗6000万株),保障种源质量。
品牌化建设:成功注册“武山韭菜”“武山豆角”等地理标志商标,16类蔬菜获国家A级绿色认证,“甘味”品牌背书显著提升溢价空间。
标准化生产:制定16项生产技术标准,推动水肥一体化、智能温室调控技术应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3. 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拓展市场半径
加工环节突破:引入25家企业(如菜大师、陇浆源),发展净菜加工、浆水发酵等技术,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
冷链与市场配套:建成33座冷库(库容11.2万吨)、86个产地市场,覆盖26个省市,降低流通损耗,增强远端市场渗透力。
4.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增效
模式创新:推广“川区多层覆盖”“山旱地两年三熟”等高效栽培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
技术整合:纳入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矩阵”,依托菜体系武山试验站加速技术转化,农民亩均收益显著提高。
三、经验启示
“三化”协同是关键:规模化(生产)、绿色化(品牌)、科技化(技术)需同步推进,形成产业升级闭环。
政策需精准配套:武山通过基础设施投入(大棚、冷库)、企业引进扶持、技术推广补贴等组合拳,降低产业转型阻力。
市场导向不可忽视:以地理标志和绿色认证为抓手,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加工延链匹配多元消费需求。
四、未来建议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探索电商直播、溯源系统建设,缩短产销链路。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跨区域协同发展:联合周边产区共建供应链联盟,增强区域蔬菜产业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