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安徽省亳州市依托黄淮海平原核心产区的区位优势,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025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633.8万亩,占全省比重显著,形成强筋、中强筋、软质三大品类协同发展的格局,年加工能力90亿斤,粮油加工产业集群年产值约400亿元。
二、核心发展模式
订单农业驱动规模化种植
“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256户农户开展订单种植,统一供种、技术服务和溢价收购(每斤高于市场价8分至1角),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20元,实现5万亩软质小麦高效收割与定向销售。
单一品种全流程管控:通过“单品种播种、田管、收获、储运”确保品质一致性,满足酿酒、食品加工等专用需求。
产业链深度整合
下游强需求拉动:古井集团等龙头企业以软质小麦(如“荃麦725”)为核心原料,用于制曲工艺(要求“芯烂皮不烂”的破碎特性),形成“种植-收储-加工”闭环。
加工集群效应:集聚古井集团、金沙河面业、五得利面粉等52家企业,覆盖面粉、酿酒、主食加工等多领域,年加工能力与仓容均超90亿斤。
三、品种创新与市场适配性
专用品种优势
“荃麦725”(软质小麦):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度优,适配酿酒及高端面制品需求,延伸至面条、馒头、饼干等多场景应用。
育种方向:安徽省农科院团队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主食市场、高端酿酒需求,推进高产稳产优质品种选育(如延展性、白度等指标优化)。
区域化布局
强筋小麦(160万亩):主攻面包、饺子等高筋食品;
中强筋小麦(400万亩):适配面条、馒头等大众主食;
软质小麦(70万亩):聚焦酿酒及特色面点。
四、发展启示与建议
强化科技支撑:扩大试验基地网络(如汪建来团队6处基地),加速品种迭代与适应性验证。
深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通过溢价收购和技术服务提升小农户参与度。
拓展高附加值场景:挖掘酿酒专用麦的差异化优势,对接高端食品加工市场,提升产业链溢价能力。
结论:亳州市以优质专用小麦为核心,通过品种差异化、订单规模化、加工集群化,构建了“研-产-加-销”全产业链生态,为黄淮海地区小麦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