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产业规模:2024年铅山县河红茶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年产量4500吨,综合产值24亿元,带动4.8万人就业,从业者人均年增收2.5万元。
品牌价值:首次参评即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评估品牌价值22.78亿元,凸显市场潜力。
企业生态:现有加工企业88家、合作社185家,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商标120余个)。
二、政策与产业链建设
政策支持:
出台专项文件(如《茶产业发展资金奖励管理办法》),统筹超100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茶园新建/改造5000亩。
创新金融支持:“铅茶贷”授信2200万元,引入茶叶种植保险,降低经营风险。
全链条改革:
生产端:奖补精制加工设备(85台),推动3家企业升级;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5亩,保护古茶树189株。
市场端:吸引福建正山堂等省外资本,发展“茶园认购”(1630亩)、“飞地合作”模式,拓展非洲、东南亚出口市场。
三、科技赋能与创新实践
科研合作:
设立省内首个茶叶博士工作站,制定河红茶省级标准,研发茶皂素(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
建立古茶树资源库,为品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撑。
数字化应用:
建设茶园物联网及追溯体系,实现生产加工全程数字化;引入无人机运输茶青,降低50%物流成本。
四、品牌营销与三产融合
文化IP打造:
挖掘“万里茶道第一镇”“非遗制茶技艺”等文化资源,开发茶研学旅游(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市场推广:
组织参与亚欧博览会等展会,策划“河红万里行”品鉴活动(首站上海),提升品牌曝光。
“喊山开茶节”“非遗六进”等活动增强消费者粘性。
五、挑战与建议
潜在挑战:
品牌竞争加剧,需强化差异化优势(如古茶树资源、生态价值)。
出口市场稳定性受国际经贸环境影响。
发展建议:
深化科技合作:联合高校开展功能性茶产品(如新式茶饮)研发。
拓展渠道:借力跨境电商布局欧美市场,探索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
生态溢价:推动“有机认证”“碳足迹标签”等绿色标识申请,提升附加值。
六、结论
铅山县通过“政策夯基+科技驱动+品牌引领”三轨并行,实现了河红茶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全链条转型的跨越。其经验为县域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未来需持续聚焦科技转化与全球化布局,巩固“三茶统筹”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