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背景与核心优势
资源禀赋突出
富硒土壤优势:天等县77%土地富含硒元素,为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提供天然硒源,并通过“秸秆-饲草-肉牛-有机肥”循环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饲草资源丰富:2024年全县秸秆可收集量22.67万吨,牧草种植1.2万亩,饲草本地化率超90%,降低养殖成本至0.1元/斤。
产业基础扎实
肉牛饲养量从2021年10.82万头增至2024年15.86万头(广西前三),年产值17亿元,带动全县60%农户(1.2万户)参与产业链。
形成“养殖小区+交易市场+深加工”全链条,187个养殖小区规模化运营,兴宏市场累计交易25万头(销售额30亿元)。
二、创新驱动与关键举措
技术赋能秸秆革命
秸秆养畜:富硒饲草喂养利木赞等优质牛种;
牛粪还田:发酵为有机肥反哺作物,提升硒含量;
品牌增值:富硒牛肉溢价3元/公斤,同步带动“富硒米”品牌。
流动加工车模式:集成铡碎、发酵等功能,将秸秆转化为青贮饲料,农户单吨增收400元,职业收草人年产值超10万元。
循环闭环设计:
粤桂协作注入动能
资金支持:4年累计投入4500万元(2024年900万元),建设三产融合项目。
技术升级:引入生态栏舍、微生物养殖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牧场。
渠道拓展:通过广东展销会、832平台等打通全国市场,2023-2024年引进2家广东深加工企业(如潮汕牛肉丸企业),补齐冷链短板。
三、成效与示范价值
经济与社会效益
带动3.1万人就业(含6000脱贫户),饲草产业年产值1.4亿元。
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实现“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转化。
模式可复制性
山区资源整合:针对分散地形设计流动加工车,解决秸秆收储难题。
跨区域协作:粤桂“资金+技术+市场”联动机制,为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提供范本。
四、挑战与建议
潜在风险
市场波动下富硒牛肉价格稳定性;
深加工企业产能与原料供应匹配度。
发展建议
强化品牌护城河:申请地理标志,建立硒含量检测标准;
延伸产业链:开发富硒牛副产品(如皮革、生物制剂);
数字化升级:搭建交易市场大数据平台,优化供需匹配。
五、结论
天等县以“富硒+循环”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与区域协作,将传统养牛业升级为三产融合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草料本地化-良种养殖-品牌溢价”的闭环样板。未来需进一步聚焦品牌深化与产业链韧性,巩固“硒”望之路的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