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牛特旗依托赤峰市肉牛产业战略布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纲领,创新构建"少养、精养、集中养"的全域肉牛产业体系。截至2025年6月,全旗肉牛存栏46.56万头(基础母牛占比56.5%),培育经营主体超1.3万户,形成"五纵四横"产业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亿元。本简报基于翁牛特旗农牧局数据,分析其科技驱动、政策协同、全链整合的创新实践,为北方农牧区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一、产业生态:政策科技双轮驱动,构建全域养殖格局
1. 主体培育与政策扶持
分层养殖体系:形成"龙头企业(恒都、圣泉)+合作社/家庭牧场(1.4万+主体)+专业村(54个)"架构,规模化率达13.4%(100头以上主体313家)。
金融创新:
低息贷款:财政贴息3%,养殖户实际利率1.95%,投放贷款3.88亿元(惠及1378户);
保险兜底:基础母牛保险(保额1万元/头),政府补贴400元/头,覆盖超10万头;
奖补驱动:"见犊补母"补贴20.8万头母牛(6199万元),育肥牛出栏奖励300元/头。
2. 种业革命与科技赋能
育种突破:
建成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圣泉牧业),年冻精冷配2.5万枚、胚胎移植2500头;
设立博士工作站(内大、内农大合作),遗传改良率达95.3%(312个改良站全覆盖)。
智慧养殖:建设10+智慧牧场,推广舍饲圈养,配套"动物120"疫病防治车、无害化处理中心(100个村级收集点)。
二、全链整合:从饲草到深加工的区域协同模式
1. 饲草保障体系
种植青贮玉米15万亩(产量45万吨)、苜蓿5.6万亩、燕麦5万亩,饲草自给率超80%;
推广"浅埋滴灌"技术降本,规划2030年人工饲草面积扩至45万亩。
2. 分区养殖策略
区域 | 发展模式 | 核心品种 | 科技支撑 |
---|---|---|---|
东部 | 生态家庭牧场 | 西门塔尔母牛 | 草畜平衡技术 |
中部 | 龙头企业+基地 | 舍饲育肥牛 | 标准化圈舍、精准饲喂 |
西部 | 产业联合体 | 安格斯牛 | 联合育种平台 |
3. 加工与品牌升级
加工能力:恒都、他林草都年屠宰15万头,蒙都羊业拓展牛肉深加工(投资4亿元);
品牌矩阵:打造"翁牛特牛肉""恒都牛肉""蒙都牛肉干"地理标志,推动"中国牛肉干总部"建设;
附加值提升:就地加工转化率60%+,出口示范区助力"三品一标"认证。
4. 流通网络构建
乌丹众信交易市场(日均交易4000-8000头)、新苏莫沃金市场(待运营,预期单集4000头);
"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带动8万农户增收。
三、挑战与未来发力点
1. 现存瓶颈
市场波动风险:肉牛价格周期性下行,影响养殖户扩群信心;
饲草成本压力:青贮玉米亩产需提升,外购饲草占比仍达20%;
加工短板:深加工品类单一(以冷冻肉、肉干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
2. 战略方向
产业链强化:
招商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预制菜、生物医药等高价值产品;
推动"全身开发利用"(皮革、骨粉等),延链增效。
标准化升级:
按"七化"要求(良种化、规模化、设施化等)改造中小牧场;
推广"户均20-30头母牛"的精养模式,淘汰低效产能。
社会化服务扩围:
完善"五大服务功能"(诊疗、改良、防疫、金融、培训);
重大疫病免疫密度保持90%+,抗体合格率70%+。
结论
翁牛特旗通过"科技植入全链+政策精准滴灌",破解了北方牧区生态约束与产业效益的矛盾。其"少养精养"模式显著提升单位产出(基础母牛存栏占比高于行业均值10%),为农牧交错带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路径。未来需聚焦深加工短板补强和市场风险对冲,巩固"中国北方肉牛产业高地"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