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陵川县将中药材产业列为“五大牵引性工程”重点培育对象,形成覆盖11个乡镇、80%行政村、从业人口超6万的规模化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2亿元,种植面积128万亩,年产量1.66万吨,龙头企业18家,精深加工产品8大类300余种,就地加工转化率超90%。核心品种“陵五味”(连翘、潞党参、黄芩等)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
二、发展模式与关键举措
规模化种植与标准化提升
空间拓展:通过“稳定东部、拓展西部”策略,推动种植区域向中西部丘陵延伸,实施连片开发与野生抚育项目。
标准引领: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项(陵川连翘、潞党参)及5类药材技术规程,强化全产业链监管,保障道地品质。
产业集群化发展
园区建设:规划2421亩中药材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兰花中药、绿之金等企业入驻,形成省级加工园区,解决企业“散、弱”问题。
补链强链:实施国家级道地药材产业集群等项目,推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如连翘茶、紫苏系列)发展,加工转化能力达行业领先水平。
科技赋能与产学研协同
与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组建19人专家顾问团队;
企业创新成果显著(如绿之金获7项专利,7家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产融合与品牌打造
文旅康养联动:开发“六养业态”“康养12方”,打造太行一号连翘生态廊道、药膳馆等特色业态,形成“中药材+文旅”融合矩阵。
品牌升级:连续举办连翘产业大会,“陵川连翘”获“中国气候好产品”称号,3类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三、经验启示
政策驱动与规划先行:陵川通过顶层设计(如“一核双心”空间布局)整合资源,避免低效竞争。
全链条协同发展:从种植到加工、文旅,注重各环节价值挖掘,形成闭环产业链。
科技与标准双支撑:产学研合作提升附加值,标准化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品牌化与差异化路径:通过地理标志认证、高规格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避免同质化。
四、建议方向
进一步扩大“陵五味”品牌溢价,探索国际认证(如有机、GAP);
加强冷链物流与电商配套,应对中药材仓储运输痛点;
推动“数字中药”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溯源管理。
结语
陵川县以中药材产业为突破口,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三产融合”模式,为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其经验对中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