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截至2024年底,清远西牛麻竹笋全产业链产值达109.65亿元,成为清远市首个农业综合产值破百亿的单一产业。产业覆盖种植、加工、贸易、餐饮及衍生品开发全链条,从业者达8.8万人,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10万元(如典型种植户谢绍春)。核心数据亮点:
种植规模:全市麻竹笋面积99.25万亩(新增10.49万亩),鲜笋年产量151.36万吨,占全国首位;
出口增长:近三年累计出口1083批次,货值6.1亿元,销往日、加、东南亚等市场;
创新增值:边角料加工(如竹纤维包装)年产值达4.5亿元,实现“零废弃”循环经济。
二、产业跃升的四大驱动力
规模化种植+技术协同
通过合作社(西牛镇35个)整合散户,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连片标准化种植,亩产提升20%-30%;
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冷链),解决鲜笋运输瓶颈,推动从“卖笋干”到“鲜笋直销”的转型。
深加工与国际化拓展
企业(如清远农投)开发即食酸笋、竹叶茶、笋丝豆干等高附加值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
通过广交会、中亚博览会等平台开拓B端外贸,60%订单来自海外,2024年出口量突破200吨/年。
餐饮文化赋能
餐饮界创新“麻竹笋一桌菜”(如广州酒家14道菜品),推动从“农家菜”到“宴席主角”的升级;
33家餐饮店标准化推广,形成“清远笋宴”品牌,拉动消费端需求。
科技驱动循环经济
边角料加工企业(如创德新竹业)研发竹纤维包装、可降解餐具,解决荔枝保鲜难题(保鲜期延长3天),获欧美市场十几亿订单;
“以竹代塑”项目契合全球环保趋势,成为产业新增长极。
三、挑战与建议
风险提示
国际市场壁垒:需应对欧美对食品安全的严苛检测标准;
同质化竞争:深加工产品创新不足可能引发价格战。
政策建议
强化品牌建设:申报地理标志,统一“西牛麻竹笋”标识,避免低价竞争;
科技投入:联合高校研发功能性食品(如膳食纤维提取),抢占健康食品赛道;
冷链物流优化:建设区域性冷链中心,降低鲜笋损耗率(目前约15%)。
四、结论
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的百亿级突破,是“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科技赋能”的典型案例。其经验可复用于其他特色农产品:通过全链条整合(种植-加工-消费)、国际化布局和循环经济创新,实现从传统农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跨越。未来,产业需向“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剥衣黄金”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