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发展概况
息烽县依托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已形成以猕猴桃、葡萄、精品李为主导的特色水果产业体系。截至当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4.7万亩,带动8300余户农户增收,水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6%。预计到2025年,水果采摘面积将达13万亩,产量12万吨。"息烽猕猴桃"和"红岩葡萄"已成为区域特色品牌,产业呈现科技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态势。
二、细分产业分析
(一)猕猴桃产业:科技驱动提质增效
典型案例:石硐镇中坝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技术体系:集成应用贵州大学研发的"高枝牵引技术"、手机调控水肥系统、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配套丰产树形改造、避雨栽培等7项核心技术
经济效益:亩产达3000斤,较传统种植提升50%以上,通过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销售降低渠道成本30%
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二)葡萄产业:组织创新带动规模效应
典型案例:小寨坝镇红岩村(全国文明村)
组织模式:"支部+协会+基地"三级联动机制,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产业规模:核心区1200亩,辐射带动周边3万亩种植,形成"家家有产业"格局
价值链延伸:开发"采摘体验""田园研学"等业态,推动单一种植向乡村旅游复合业态转型
(三)精品水果产业:生态价值转化示范
典型案例:龙坪村"嘉佳益"精品果园
技术应用:宽行密植(行距4.5m×株距2.5m)、无人机植保、生草栽培等山地机械化技术
品种结构:黄金李450亩、晚熟青脆李100亩、特色桃类100亩,实现错峰上市
生态效益:通过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生态果品生产标准体系
三、产业发展特征
科技渗透率高:三大产业均实现智能装备应用率超80%,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1-2年
组织化程度提升: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党支部+协会+基地"等多元合作机制
品牌溢价显著:特色产品价格较常规品种高出30-50%,电商渠道占比达40%
三产融合深化:休闲农业收入占产业总收益比重突破25%
四、存在问题
冷链物流短板: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损耗率仍达15-20%
技术推广不均衡:小农户新技术采纳率低于规模基地30个百分点
品牌协同不足:子品牌间缺乏统一标识体系和品质标准
人才结构失衡: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不足20%,数字化管理人才紧缺
五、发展建议
建设产业数字化平台:整合种植端物联网数据与销售端消费数据,构建产销智能决策系统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产业链
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制定"息烽水果"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建立品质追溯体系
培育复合型人才:与贵州大学等院校合作开设"乡村振兴特设课程",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次
六、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生态"双轮驱动战略深入实施,预计到2025年,息烽水果产业将实现"三个突破":亩均效益突破1.5万元、电商渗透率突破50%、三产融合收入占比突破30%,成为黔中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建议持续关注政策支持重点向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领域倾斜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