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核心优势
生态禀赋独特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区,年均温22.4℃、降雨量1690毫米,茶树全年生长于富氧环境中,形成“琥珀汤、蜜兰香”的独特品质,是全国唯一四季采茶产区。
依托“海南之肺”生态优势,茶叶种植面积达1.79万亩(2024年),占全省51%,其中大叶种占比56.7%,成为海南茶产业核心区。
历史基础深厚
早于1950年代即为国家级红茶出口基地,红碎茶曾远销欧美;近年通过生态产业化转型,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支柱,2024年茶青收入超1000万元(仅毛纳村)。
二、发展路径与创新实践
生态产业化探索
林下经济模式:针对“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限制,水满乡2019年起发展大叶种茶林下种植,实现“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化,带动农户人均收入显著提升(如毛纳村从茅草房到“家家有存款”)。
茶旅融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旅游”指示,推动茶园观光、手工制茶体验等业态,打造“网红打卡地”,延伸产业链价值。
科技赋能全链条
数字化管理:搭建“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一张图”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可视化监管;试行茶青凭证交易和数字化溯源,提升产业透明度。
产品创新:开发速溶茶、红茶冰激凌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制定团体标准,推动大叶茶标准化生产。
政策与市场双驱动
政府通过合作社扶持、技艺培训扩大产业规模,2024年全市茶产量516.8吨(同比+62%);
借力自贸港政策,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定位“海岛雨林茶”特色品牌,拓展贸易与文化输出空间。
三、全省茶产业对比与趋势
海南省整体表现
2024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51万亩,年产量1700吨,总产值4亿元,其中大叶种占主导(1.99万亩);
产业集中分布于五指山、白沙、琼中等中部生态市县,形成“雨林茶”产业集群。
五指山标杆意义
以毛纳村为例,通过“小而美、精而特”路径,实现从贫困村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转型;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研发(如碳汇茶产品)、品牌营销,应对全国茶产业同质化竞争。
四、建议与展望
短期重点:扩大“红茶+”产品矩阵,深化茶旅融合项目落地;
长期战略:依托自贸港政策红利,推动生态产品碳汇交易,探索“茶产业+双碳”协同模式;
风险提示:需防范极端气候对雨林生态的影响,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
结语:五指山茶产业以生态为基底、科技为引擎、政策为杠杆,为热带地区特色农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海南方案”,其“绿水青山”转化效率与产业创新力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