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成为陇东南地区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产区。2027年,秦州区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8万亩,并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产业发展特点
1. 立体气候优势,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格局
秦州区海拔落差超过2000米,形成多样化的立体气候,为不同中药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差异化种植格局:
秦岭镇:3万余亩连翘种植,形成“春赏黄花、秋采金果”的生态景观,亩产量提升40%。
关子镇:依托百年冬花种植传统,建成西北最大冬花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突破5000吨。
齐寿镇:利用富硒红土地,发展2000亩艾草核心种植区,精油产品远销日韩。
2. 全产业链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种植端: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如齐寿镇张赵村引入企业建设艾草深加工车间,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
加工端:天水百草园药业开发12种高附加值产品,冬花提取物纯度达98%。
销售端:关子镇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电商”模式,带动1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户均增收超8000元。
3.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育种创新:与甘肃农业大学共建“陇药种质资源库”,选育3个高产连翘品种,亩产提升40%。
智能农业:天津农学院研发艾草智能收割系统,降低人工成本60%。
数字化管理:60%种植基地实现智慧管控,涵盖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等。
三、未来发展规划
扩大种植规模:202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增至18万亩,打造“秦州连翘”“关子冬花”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设中医药产业园:总投资3.2亿元,涵盖智能仓储、现代物流和康养体验中心。
拓展国际市场:依托“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平台,推动道地药材进入高端市场,力争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四、产业启示
秦州区的中药材产业模式具有以下可借鉴经验:
因地制宜:利用立体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品种,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产融合: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布局,提升产业附加值。
科技驱动:产学研结合,推动育种、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
联农带农: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分红等方式,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双赢。
未来,秦州区若能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拓展国际市场,其中药材产业有望成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









